如果上帝存在,為何這個世界充滿苦難?

作者:王林

如果是上帝想阻止“惡”而阻止不了,那麼上帝就是無能的; 

如果是上帝能阻止“惡”而不願阻止,那麼上帝就是壞的; 

如果是上帝既不想阻止也阻止不了“惡”,那麼上帝就是既無能又壞; 

如果是上帝既想阻止又能阻止“惡”,那為什麼我們的世界依然充滿了“惡”呢?

——伊壁鳩魯悖論(約公元前300年)

01

經典問題

苦難為什麼會存在?這個問題可以說是古往今來與信仰有關的最重要、也最困難的問題之一。

更準確的說,它是與亞伯拉罕信仰有關的最困難的問題之一。

亞伯拉罕信仰指的是從亞伯拉罕而出的三個信仰:猶太教、基督教、伊斯蘭教。這三個信仰都相信獨一的神,並且這位神是全能且全善的。

在其他宗教體系中,這個問題並非那麼突出。譬如在多神論或二元論的宗教中,這個世界的苦難就是眾神鬥爭或者善、惡勢力鬥爭的結果,最典型的代表是印度教,或者波斯的瑣羅亞斯德教(又稱“祆xiān教”),也就是《倚天屠龍記》里的明教。

在一些佛教傳統中,苦難產生的原因是人心的不覺悟,也就是“無明”。

在這些宗教中,苦難是一個問題,是需要解決的對象,但是苦難的存在並不是問題。

在亞伯拉罕信仰中,特別是基督信仰中,從表面來看,苦難的存在本身似乎與我們對上帝的認識相衝突。

因此,有許多人因為苦難存在而拒絕基督信仰的上帝,最著名的人物包括哲學家羅素、蘋果公司的創辦人喬布斯等。

這個問題是如此重要,乃至在東、西方都被信仰者和哲學家反反覆復地提出來。

伊壁鳩魯在約公元前300年的時候,非常清晰地指出了“惡”的存在與一個全能、全善上帝的衝突。因此,這個問題有時被稱為伊壁鳩魯悖論。

嚴格說起來,伊壁鳩魯提出的問題和我所要討論的問題並非完全一樣,他談的是“惡的存在”,我所要說的是“苦難”。但是因為這兩者有很強的邏輯聯繫性,所以我把它們相提並論。

“惡”的存在是“苦難”存在的原因。它們的聯繫如此緊密,以至於在有些文化中,“惡”和“苦難”就是同一個詞,例如希伯來文里的“רָעָה”。

在基督信仰里,“惡”的產生有着非常清楚的解釋,就是上帝所創造的天使和人的墮落。但是大部分人可能對於抽象的“惡”並不太感興趣,他們關注的是自己生活中每天面對的“苦難”。

我想回答的問題就是:從《聖經》出發來看,我們所信的這位全能又全善的上帝,到底如何看待我們生活中的苦難?

02

五個經典回答

既然這個問題如此重要,歷世歷代的基督徒中最傑出的頭腦當然都會嘗試給出回答。根據我的閱讀和理解,到目前為止,對這個問題有五個經典的回答。

第一個是奧古斯丁(Augustine)提出的。他強調上帝創造的只有良善和美好的(goodness),惡是善的缺乏,人在選擇遠離上帝時就創造了惡。

第二個是教父愛任紐(Iraneus)提出的。他強調雖然現在的世界充滿惡與苦難,但最終這個世界將會變成好的。

第三個是萊布尼茲(Leibniz)的解釋。儘管這個世界看起來很糟糕,但是我們已經活在所有可能性中最好的一個世界中了。

第四個是普蘭丁格(Plantinga)所指出的。在上帝的創造中具有極其重要價值的就是自由意志。在此自由意志的基礎上,人才可能和上帝發生關係,才可能彼此相愛和行善。

如果上帝要在人類墮落的狀態中消除所有的惡與苦難,則不可避免地要消除人的自由意志。因此,在基督再來之前,上帝繼續允許惡與苦難的存在,以保存創造中更大的善。

第五個回答則是一個很普遍的答案,強調所有的苦難都是我們學習和成長的機會。

這些回答都是經典,也就意味着它們經歷了時間的考驗,直到今天也是有意義的。大家也會發現,我的回答在不同階段也採用了這五個經典回答的某些觀點。

但我今天想分享的回答主要是基於聖經神學對此問題的思考,特別是拜歐拉大學的David Talley教授於1999年在三一神學院完成的博士論文“A Study of [ʻtsv]: Its Nature, Purpose, and Impact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Genesis 3”而作出的。

03

苦難的普遍性

簡單來說,從《聖經》來看,苦難是這個墮落世界的基本特徵,是人類在墮落之後、基督再來之前的基本生活狀態。

神所創造的世界本是美好,在人類墮落之前,沒有苦難,也沒有痛苦。所以人被創造,並非一定要活在苦難中。人被創造,本應當活在一個沒有苦難的世界。

因此,《聖經》的最後一卷書《啟示錄》在談到世界的末了時,特別提到了苦難的問題也會被最終解決。

我聽見有大聲音從寶座出來說:“看哪,神的帳幕在人間。他要與人同住,他們要作他的子民,神要親自與他們同在,作他們的神。神要擦去他們一切的眼淚。不再有死亡,也不再有悲哀,哭號,疼痛,因為以前的事都過去了。”坐寶座的說:“看哪,我將一切都更新了。”又說:“你要寫上。因這些話是可信的,是真實的。” (《啟示錄》21:3–5)  

因此,在基督再來之後,最終人所要生存的世界,也是沒有苦難的。人會被恢復到創造時本應有的狀態。

那麼,苦難到底是從什麼時候進入這個世界的呢?是在人類墮落以後。

剛才已經談到,希伯來文詞“רָעָה”既可以表達“惡”,又可以表達“苦難”。它的形容詞形式(רַע)在《聖經》第一卷書《創世記》的前幾章就出現了,最早出現在創2:9,後來又出現在2:17; 3:5, 22; 6:5等處。但是在這些地方,它的意思都是“惡”,而不是“苦難”。

聖經當中第一用來表達苦難的詞是עִצָּבוֹן,也就是Talley教授的博士論文所研究的詞。這個詞首先出現在對女人的審判中,(耶和華神)“又對女人說:“我必多多加增你懷胎的苦楚,你生產兒女必多受苦楚。”(創3:16) ”這裡的“苦楚”就是用的這個詞。

緊接着,這個詞又出現在對男人的審判中,“又對亞當說:“你既聽從妻子的話,吃了我所吩咐你不可吃的那樹上的果子,地必為你的緣故受咒詛。你必終身勞苦,才能從地里得吃的。” (創3:17)

”這裡的“勞苦”是兩個希伯來文詞,其中的“苦”是עִצָּבוֹן,所以用更現代一點的表達,神對男人的審判是,“你必終身在痛苦中勞作”。

進一步的研究這個詞的含義,你會發現它所表達的是一種存在的狀態,一種精神和肉體都受到折磨的狀態,所以這個詞也可以被更形像地翻譯為“無休止的困苦”。(參見Dr. Talley的論文、Dictionary of Classic Hebrew, The Hebrew and Aramaic Lexicon of the Old Testament, 以及 Theological Dictionary of the Old Testament.)

由此可見,在墮落以後,人活在“無休止的困苦”當中。

在生活當中,我們將無時無刻、隨時隨地不斷地遇到或大或小的失望、失敗、掙扎、失去、痛苦,這就是現今這個墮落的世界的常態。

並且,這種“無休止的困苦”是上帝主動引入到這個世界的。

04

上帝興起苦難的原因

為什麼一位全能、全善的上帝要引入“無休止的困苦”到這個世界裡?因為在墮落狀態中的人已經和上帝分離,這種分離至少有兩個非常嚴重的後果。苦難就是上帝用來提醒我們這些後果的警示燈。

第一,作為上帝的創造,人是有限的,也就是脆弱的。但因為人有神的形像,與神可以連接,所以與無限者連接的有限者也擁有了無限者的特質。

人被創造就是要活在這種無限性當中,因此即使是墮落狀態中的我們,也常常渴望具有無限特質的事物,例如永恆的愛情、永生,等等。

但在墮落中,我們和上帝的連接被切斷或削弱了,因此不得不痛苦地活在有限者的脆弱當中。苦難存在的第一個意義就在於提醒我們這種脆弱。

你(人)必汗流滿面才得糊口,直到你歸了土,因為你是從土而出的。你本是塵土,仍要歸於塵土。(《創世記》3:19)

每一次遇到苦難,我們就不得不意識到我們的頭腦、能力、時間、資源的有限。我們的世界存在很大的問題,是我們靠自己的力量無法解決的。

第二,作為上帝的創造,人本來活在與神同在當中,而神可以滿足我們一切的需要。但由於人的墮落,我們離開了神,導致我們的需要不能再被滿足,因此我們感到饑渴。

苦難存在的第二個意義就是強化我們這種饑渴感。

每一次遇到苦難,我們就越發意識到這個世界給我們的滿足是何等有限,我們就越發渴望與那無限者連接。

傳道者說,虛空的虛空,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傳道書》1:2)

主啊!你創造我們本是要與你連接。我們的心直到安息在你懷中前,將永無安息。

——奧古斯丁的禱告

上帝將苦難引入這個世界,是為了引導我們歸回到天父的家中。

因此,我們也常常發現,在人類歷史當中,不論是作為單個的人還是作為人類整體,在大的苦難過後,我們往往越發靠近神。

例如,二十世紀的兩次世界大戰讓許多高舉各種社會改良學說的人意識到,沒有上帝,再多的教育、改良、進步、文明也無法避免這種悲劇的發生,因為兩次世界大戰都是從當時文明世界的最高點爆發的。

二十世紀下半葉福音的大復興與上半葉那極其深重的苦難是密切相關的。

05

苦難所造的偶像

苦難是上帝引導我們回家的導航燈,但是墮落的人也會在苦難中為自己營造偶像。

第一,生命中的困苦提醒我們的有限和脆弱,但是墮落中的人回應的方式是:我們要變得強大,我們要靠自己解決所有的問題。

因此,財富、權力、資源、能力等一切讓我們感覺強大的事物,正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偶像。

人們在獲得這些東西以後,會產生出一種虛假的強大感,如同當初建巴別塔的眾人一樣,感覺自己建了一座“通天”的塔(創11:4)。

但是事實上,不論人積累多少、成就多少,在上帝看來人仍舊是極其有限和卑微的。因此,那座塔事實上也並沒有通天,上帝必須“降臨”,才能看到它(創1·1:5)。

富足的人可能認為自己如同住在堅城當中(箴18:11),但是在神看來:

太陽出來,熱風颳起,草就枯乾,花也凋謝,美容就消沒了。那富足的人,在他所行的事上,也要這樣衰殘。(《雅各書》1:11)

人最大的有限性就是生命的有限,即使擁有世界的人也無法抵擋死亡。

神卻對他說:“無知的人哪,今夜必要你的靈魂。你所預備的,要歸誰呢?”(《路加福音》12:20)

其次,生命中的苦難讓我們感覺到饑渴,渴慕一個更能滿足我們的世界。但是墮落的人會嘗試用創造物來填補只有創造主才能滿足的虛空。

這個世界上,酒精、性、購物、成就,以及許許多多事物都嘗試要填補上帝才能填補的虛空。用聖經的比喻來說,我們為自己挖了好多無水的井,嘗試以此來滿足自己。

因為我的百姓作了兩件惡事,就是離棄我這活水的泉源,為自己鑿出池子,是破裂不能存水的池子。(《耶利米書》2:13)

但唯一能滿足我們的,其實乃是上帝自己。

耶穌回答說:“凡喝這水的,還要再渴。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我所賜的水,要在他裡頭成為泉源,直涌到永生。”(《約翰福音》4:13–14)

06

否定苦難

面對生命中不可避免的“無休止的困苦”,人們除了為自己編造各種偶像來應對以外,還使用一種常見的方法來對待:否定苦難。

第一種否定苦難的方式是認為人生可以完全避免苦難。

在教會內部,最典型的是所謂的“繁榮福音”或“成功神學”。他們認為,一個人只要對上帝足夠虔誠和順服,在這個世界當中就可以避免苦難,而只經歷上帝的祝福。

任何稍稍讀過摩西、約伯、保羅、約翰、耶穌生平的人,恐怕都很難相信這類“福音”。

第二種否定苦難的方式是“假裝”苦難不存在,或用各種方式把苦難產生的痛苦“解釋掉”。

這個世界上充滿了生活在困苦流離中,卻假裝幸福的人。為了這種假裝,他們往往要付上極大的代價。

還有各種各樣的“積極思維”法試圖把苦難解釋過去。

在教會當中,當苦難發生時,我們有時會過快地跳過苦難的影響,轉而思考我們可以在苦難中獲得的成長。我個人認為這也是不可取的,苦難在基督徒的生命中有它應有的位置。

當苦難來臨時,我們必須面對苦難造成的痛苦。在這個苦難的世界中,我們也有哀哭的時候。

耶穌說:“在世上你們有苦難(約16:33)”,並教導我們:“你們哀哭的人有福了。(路6:21)”保羅也說:“與哀哭的人要同哭。(羅12:15)”

第三種否認苦難的方式則是否認苦難的真實性,從哲學本體論上否定苦難的存在。如果生命的一切不過是“無常的泡影”,那麼苦難的遭遇和感受也就自然也是一種虛空了。

但一個人若是這樣來否認苦難,也就同時把所有的喜樂,乃至整個世界的真實性也一同否定了。

07

信心中面對苦難

那麼,《聖經》教導我們如何面對苦難呢?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要先說明一下,我接下來要說的,只對相信神、相信神的話語的人有意義。

人非有信就不能得神的喜悅。因為到神面前來的人,必須信有神,且信他賞賜那尋求他的人。(《希伯來書》11:6)

教會在地上兩千年,經歷的苦難不計其數,能夠一直走到今天,在這些苦難中得勝,靠的就是在《聖經》中發現的面對苦難的秘訣。

第一,當人生的苦難揭示我們的軟弱和有限時,我們不是尋求增加自己的力量、資源、權力,而是更加確定地仰賴那位無限者。

萬軍之耶和華說,不是倚靠勢力,不是倚靠才能,乃是倚靠我的靈,方能成事。(《撒迦利亞書》4:6)

雖然無花果樹不發旺,葡萄樹不結果,橄欖樹也不效力,田地不出糧食,圈中絕了羊,棚內也沒有牛。然而我要因耶和華歡欣,因救我的神喜樂。主耶和華是我的力量。他使我的腳快如母鹿的蹄。又使我穩行在高處。 (《哈巴谷書》3:17-19)

你們就是為義受苦,也是有福的。不要怕人的威嚇,也不要驚慌。只要心裡尊主基督為聖。有人問你們心中盼望的緣由,就要常作準備,以溫柔敬畏的心回答各人。(《彼得前書》3:14-15)

第二,當人生的苦難激發我們內心深處對那更好世界的渴望時,我們不是不顧一切地將上帝的創造物不斷的丟進去,試圖以此來滿足自己,而是要熱切地等候上帝的公義和審判,等候神所帶給我們的滿足。

我等候耶和華,我的心等候。我也仰望他的話。我的心等候主,勝於守夜的,等候天亮。(《詩篇》130:5-6)

《聖經》的最後一卷書是《啟示錄》,其中提到的教會正面對着極其殘酷的逼迫。這本書最後以這樣的經文作結束:

證明這事的說:“是了。我必快來。”阿們!主耶穌啊,我願你來!願主耶穌的恩惠,常與眾聖徒同在。阿們!(《啟示錄》22:20-21)

這兩節經文也是正本《聖經》的終結。它彷彿在告訴我們,我們的信仰是在對上帝的熱切盼望中結束。

願主耶穌基督的恩惠,常與我們這些在苦難中熱切等候主的人同在。阿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