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門之門:從心出發的真實探索

1. 總覽

此文是一段心靈的旅程,一次關於“我是誰”“什麼是真實”的深入探尋。

它不僅僅是一些文字的堆砌,而是許多真實生命的體驗、片段和迴響的集合——有人在山林中見性,有人從死線邊緣折返,有人困于思想又突然看見明月,有人沉默無語,卻已在夢中醒來。

這不是一篇論述式的文章,而更像是:一位朋友在你耳邊輕輕說起他走過的那條路,提醒你,那裡確實有月亮,雖然語言只能指向,卻無法替你看見。


2. 前言 · 名詞說明

這一旅程的記錄,來自我自己和眾多見性者的片段拼圖。它們或許不完整,卻是真實、滾燙的。

在文字中,我盡量避免使用“覺醒”、“開悟”這類已經被泛化、誤用的詞彙。禪宗的階段性劃分是我選擇的坐標系:

  • 明心:初見本心,開始追問“心是什麼?”
  • 見性:親證那不生不滅的“真如本性”
  • 入道:真正邁入法界、徹底放下“我執”

我不曾親證任何一境,此處所記,皆是記錄與彙整——給自己,也給同行者一點參照。


3. 老子 · 道德經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

道,不可說,亦不可思。它“寂兮寥兮”,超越萬象,卻又孕育萬象。正如本文所嘗試觸及的“本源”,終究是“不可描述的描述”。


4. 元吾氏 · 本源之說

2008年,一次與“本源合一”的體驗將元吾氏帶入一種震撼沉默的狀態。他用盡語言想表達那不可言說之物,留下的,卻只是對無限的致敬與謙卑。

“一個不生不滅、無形無相的自由意識,有着無窮無盡的自發幻想,其景象就是無限多樣的宇宙和萬物。”

他講述本源的特性:無限、無形、無始無終、自發性地創造一切。這不是某種理論,而是親身經驗後的記錄。

他所描述的“不可邏輯”狀態:

  • 零即無限
  • 有生於無
  • 萬物即一體
  • 本源即創造者,也是所有創造物的本身

這一切,超越人類有限理性的邊界,也許只有“感知”能與之貼近。


5. C Hilbert · 穿越的奇異旅程

C Hilbert 的體驗,是一場極度高密度的意識穿越。從個體記憶出發,他感受到所有細節在瞬間爆炸般展開,再變成他人、樹木、整個森林,最終超越地球生命,成為異世界的存在。

“我不止是一棵樹,一堆草,我是一整片森林……”

他感受過超新星爆發,化身為星球、函數、四維正方體,最終凝結成一個無限小又無限大的點。

“我消失,然後成為了一切。”

最後的領悟以一段“不可描述”的回答終結:

“我是神,是Singularity,是Absolute,是Monad,但又什麼都不是……我就是你。”

這一切是真相?是幻覺?是疾病?他不再在意。他只留下了一個問題:

“你是誰?你是什麼?”


6. 靈天賜 · 見性的光亮

靈天賜講述了一種突如其來的“見性”:

“某個瞬間,世界的真相一眼被瞥見。”

那是一種超越五感的感知,一種讓人脫胎換骨的體驗。喜悅、明亮、淚水噴涌,所有世間苦難似乎都被撫平。

“那是真正的朝聞道,夕死可矣。”

之後,是長久的“心生法喜”,一種與世界和解的狀態。那不是麻木或幻想,而是一種“回家”的寧靜:

“驚訝發現,原來自己從未有一日,真正離開過家。”

他提醒我們:

“見性不是終點。之後仍可能存在我執,仍需修行。”


7. 寺主人 · 穿越無門關

7.1 資料引用

寺主人的故事,如一場從“死亡”中生出的旅程。驚恐發作、瀕死體驗、幻象交織,將他一次次推到自我意識的邊界。最終,在一次不期而至的對話中,他“死了”,也“重生”了。

那天,他聽見自己說出:

“我就是它,而它就是我。”

他穿越了“無門關”。

在那之後,生活仍繼續,但再也不是原樣。即使仍然吃辣條、防晒、生活瑣事纏身,但內里有一股“無堅不摧”的輕盈。

“我看見了那輪月亮。我希望,更多人也能看見。”

7.2 靈天賜的評論

靈天賜留言回應:

“你見性了,已從夢境中睜眼。”

他進一步提醒:

“無門關,遠比你想象的要深奧。” “此後喜悅將退去,更無形的‘自我’將浮現。” “不要執着於任何境界、教導、喜悅或苦惱——時時記得一個字:‘無’。”

這是一種肯定,也是一句囑咐。


8. 見性者體驗收集

這一部分,記錄的是眾多修行者與探索者的片段體驗——有些像山間微風掠面,有些則如雷鳴劈心。

這些文字像是夜色中跳動的篝火,不足以照亮整座山,但能讓我們辨清方向。

我們試着用語言指認“真我”的片刻顯現,用體驗鋪設出“見性”之路。

一些典型的“明心”之問:

  • 情緒從哪來?
  • 念頭之間的空隙,是何物?
  • ‘心’是什麼,在哪?

而“見性”之境,是:

  • 親見那不生不滅的本在
  • 知道一切萬象不過幻相
  • 心如晴空,照見山河

9. 心的歷險記 · 隨筆後記

走過了這些故事,再回望自身,會發現“開悟”並不是一場壯烈的勝利,而更像是一次返鄉。

它可能不如想象中神秘,甚至很平凡。見性後的日子,依舊要買菜、洗衣、發獃、與人起衝突。但一切,都帶着一點點光亮。

原來,生命中不需再找一個“更高我”或“終極答案”,而是更真切地活在當下那一刻的真實之中。

正如金剛經所言: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願你我都能在這如夢般的世界裡,學會醒着去愛,醒着去看,醒着去活。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