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里夫婦曝露王室醜聞,是由於未解決的兒時的心理創傷嗎?

“王室生活真是太痛苦了”

俗話說得好,家家有本難念的經。這不,就連英國王室也不例外。最近,英國王子哈里與妻子梅根,一同接受美國脫口秀女王奧普拉的專訪,在節目上大吐苦水。提到什麼梅根剛嫁過去護照就被沒收,被王室禁錮到想自殺,兒子阿奇因種族問題都沒法有王子身份……一句話概括,就是——王室的日子根本就不是人能過的,我們被欺負了。這次爆料式採訪在互聯網上掀起了驚濤駭浪。影響力大到王室也不得不快速給出回應,並稱“哈里、梅根和阿奇將永遠是備受喜愛的家庭成員。”

<王室回復>

這體面包容的態度,和節目中兩人怨懟的形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一瞬間,哈里和梅根像是兩個因為要不到糖,而大吵大鬧的小孩子。梅根更慘,被認為是那個慫恿乖孩子撒潑的“壞孩子”。網友們幾乎一邊倒的在抨擊她。有評論說:“一個成功走向人生巔峰的心機女,把好戲推向高潮,恭喜梅根女士了。”還有人更直接:“這娘們靠謊言欺騙了哈里王子。”

不過,問題是,如果梅根只是個工於心計的女人,哈里為啥會選她做王妃,甚至不惜和她一起脫離王室呢?就算梅根真的精於所謂的精神控制,哈里又不是“傻白甜”。與其說哈里是被梅根慫恿的,不如說,是哈里需要梅根,來做自己一直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親密關係成為“出口”

這事,得先從哈里的童年說起。哈里的父母,就是大名鼎鼎的查爾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兩人的結合併不是出於相愛,婚姻勉強維持了十多年後,就分崩離析了。還沒消化好父母離婚事實的哈里,很快又在第二年遭遇了新的衝擊——母親為躲避狗仔隊的偷拍,不幸遭遇車禍去世。這時的他,只有12歲。在他之上,有着一個懂事乖巧能力出眾的哥哥,還有個慫包無能的父親。這註定他無法獲得足夠的注意力和關懷,更不敢去釋放自己的不安與不滿。

貴為王子,雖然擁有常人遠不能及的權力,哈里卻有着掩蓋不住的無力感。在採訪中,主持人奧普拉曾問他,如果不是為了妻子,你會有勇氣脫離王室嗎?哈里立刻表示否定,並說:“我根本沒有能力這麼做,我整個人是被困住的。”母親戴安娜離去造成的失落,是整件事的源頭,也成了他的“情結”。情結,在心理學上是指“一種藏在一個人神秘的心理狀態中,強烈而無意識的衝動。”說白了就是未被滿足的需求,而人類對於未完成事件,是有“執念”的。有這樣一個心理學試驗:有人在白紙上畫一段圓弧,經過白紙的孩子們,會自然而然地拿起筆補上線段,讓圓弧成為一個完整的圓。並且,小孩子會儘力使自己畫的線段平滑,使完成的圖形與原先的弧一樣平滑。對於哈里王子來說,母親去世造成的情感空洞與反抗力的缺乏,正是這個圓弧。他迫切地需要一個契機,完成這個圓。

這時,梅根出現了。這不僅填上了母愛的遺憾,而且迎娶她這件事,也向王室釋放了自己的攻擊性。家世普通、黑人、離過婚……怎麼看怎麼不像是一個理想的妻子人選,更不必說,婚前無數人都在勸他,離這個“心機女”遠一點。但哈里力排眾議將她娶回家,大有種“老子就不讓你們滿意,這次我要自己做主”的意思。更有意思的是,梅根對他而言,根本就是一個完美的“陰影人格”投射者——人不能獨立於社會而存在,也因此,我們會趨向於經營一個“面具人格”,這個人格“所具有的特徵要得到他人的承認,並投合於別人對自己的期望”,通常是溫和而宜人的。但與此同時,我們內心真實的需求,又會塑造出一個“陰影人格”,這個人格更加真實,但通常會摻雜更多負面因素,比如嫉妒、痛恨、厭惡等。一般而言,人們會採用兩種方式來對待人格中的“陰影”,一是壓抑,二是投射。作為王子的哈里,很難有機會去釋放自己陰影的一面,但長期的壓抑,會讓潛意識不斷尋找時機,來完成投射。

梅根身上所具有的特質,又恰好都是他渴望卻不能展示的一面,就像微博博主水木丁形容的那樣::“一個美國大妞,沒什麼身份背景,對英國王室的歷史不熟悉,規矩不熟悉,有着美國人特有的自信,樂觀和生猛,自信跟充話費送的一樣,非常有活力,天不怕地不怕。一個強悍,固執,兇猛,敢於和皇室對着乾的妻子。”可以說,通過與梅根的結合,哈里王子活出了自己的“陰影人格”。此後,梅根的遭遇與戴安娜的遭遇,又恰好形成了某種呼應。在採訪中,哈里說:“我見到了梅根和我母親有着某種聯繫,社交媒體聚焦,種族問題……”他不是為了梅根站出來的,而是為了已然死去的母親。這次曝光,是他下定決心,要“新仇舊恨”一起清算。與此同時,梅根的大膽,又可以幫他承接住一部分來自外界的傷害,這對他來說是一種保護,更讓他感受到了,有人與他站在同一陣營的安心。哈里與梅根,誰需要誰,一目了然。

不算成功的抗爭

其實,縱觀英國王室,能看到一部“人格面具”與“陰影人格”的抗爭史。女王執政67年,總結出來的經驗是要成為良好言行的榜樣,昭示一種健康積極克制的生活方式,受到人民的愛戴。一言以蔽之,要做道德模範。做不到怎麼辦?裝也要裝出來。慢慢的,王室就變成了一個最嚴苛的人格面具,試圖覆蓋到每個王室成員身上,把他們從人異化為供奉在高台上的塑像。那麼王室中人作為“人”的真實欲求,該何去何從呢?哈里的父親查爾斯王子,就用婚外情這種“土辦法”,把王室責任留給了戴安娜王妃,情感需求外包給了卡米拉。

<戴安娜(左)卡米拉(右)>

哈里則用了更激烈的方式,讓一個富有戰鬥力的“壞女人”帶他離開王室,這是比父親更進一步的背叛。但無論是查爾斯還是哈里,他們並沒有從王室婚姻的輪迴中解脫出來,獲得真正的自由。我們能夠看到,哈里和梅根出走後,仍然對王室耿耿於懷,想“討個說法”。這種狀態在心理學上,被稱為“低自我分化”。就像叛逆期的孩子,一聽到“學習”兩個字就會原地暴躁,又或者離家出走,乃至威脅斷絕親子關係。看似姿態叛逆,但其實非常在意他人的聲音。而高自我分化的人,會有一種很強的邊界感,因為他知道:“這是我的人生,與他人何干?”如何才能成為一個“高自我分化”,為自己負責的人呢?心理學家施琪嘉在新書《療愈你的內在小孩》里,提到了一個方法,叫做“整合”——讓我們的內在父母和內在小孩達成和解,讓分裂破碎的“人格面具”和“陰影”完整融合起來。

首先,我們可以通過按摩、運動等方式,探索自己的身體。精神分析認為,潛意識願被壓抑的後果,往往會反應在身體上,形成軀體化癥狀比如胸悶、頭痛等等。覺知身體的反應,是恢復與內在鏈接的第一步。
第二,不要過度關注現實問題。很多人一輩子只在意買了幾套房,掙了多少錢,換了什麼車,陞官了沒有。人生在世,現實問題當然不能不關注,但過度關注現實層面,會讓人難以覺察到自己真正的需求。就像哈里和梅根,離開王室確實會損失年金,無法再維持奢侈的生活。但如果他們不過度關注金錢問題,努力達成財務獨立,反而會贏得尊重,各自的人格也能進一步成長。
第三,冥想。
可以每天留出半個小時,找一個安靜舒服、不受打擾的地方,躺下或者坐下練習,關注自己的呼吸或者起伏的念頭。如果有不舒服就及時停止,剛開始練習時也可以找專業指導。
第四,找一個類似鏡子的個體。比如良師益友,他們既能夠認可你的“面具”,又能看見你的“陰影”,他們注視你的目光里充滿接納和喜悅,在這樣的眼光中看到自己的存在,自己無法接納的陰影就會逐漸在陽光下。或許,我們對親密關係都有過很高的期待,期待一個人出現後,能治癒我童年的創傷。我們會在關係中退行成孩子,希望對方來做那個我們沒有找到的理想父母。

然而正如武志紅所說:別人無法補償我們過去的損失,別人在我們的生命中只是配角,而主角是你自己。遇到一個對的人彌足珍貴,但更加珍貴的,是在這段雙人旅途里,遇到那個未知的自己。

主筆 | 鄒雨 青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