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耶對話之思想火花:宗教本懷 人生真諦

“成佛與稱義”——第五屆佛教與基督教比較學術研討會在西南大學和重慶佛學院舉行。圖為與會專家學者、佛教法師、神學專家及主辦方西南大學宗教研究所、重慶華嚴寺、北美基督教學會代表、鳳凰網佛教頻道主編合影留念(圖片來源:鳳凰網華人佛教 攝影:流火)

劉康樂:基督教和佛教兩大世界性宗教,能夠在兩千多年傳播過程中,始終保持旺盛的生命力,這與佛教與基督教所倡導的超越民族、種族和階層的普世價值具有密切的關係,並在保持宗教基本信仰前提下,不斷更新豐富神學思想,對某些教義做出符合時代精神的闡釋。因此兩大宗教的教義改革革命,不是簡單的否定傳統教義或復古原教旨,而是恰當地抓住了宗教關懷的根本精神,在不斷的“現代化”進程中保持着古老宗教的不斷新生。比較來說,佛教和基督教的教義革命,具有以下的特點:1、否定宗教權威神學家壟斷對經典和教義的解釋;2、否定善功得救論,強調自我內心信仰的力量;3、簡化宗教信仰的繁瑣儀式,倡導直指心靈的內修方式;4、世俗化傾向和往下看的教義傳播路線。(劉康樂,長安大學,選自其第五屆佛耶對話學術研討會論文《因信稱義與見性成佛——基督教與佛教的教義革命》)

鄧子美、周菲菲:成佛與稱義的決定性因素至少有三大方面的異同:即1、主要靠個人努力還是上帝揀選:對佛教而言,即主要靠自力還是他力;對基督教而言,雖然主要靠全能的上帝力量已毫無疑問,但也至少存在個人努力與神力是否相悖的問題;2、信仰在所要達致的目標中的地位孰輕孰重;3、針對性:成佛針對眾生的無明,而稱義針對人的原罪。(鄧子美、周菲菲,江南大學宗教社會學研究所,選自其第五屆佛耶對話學術研討會論文《成佛與成義——基於宗教社會學的比較》)

何方耀:“原罪”(Original Sin)和“業力”(Karma)分別是基督宗教和佛教的核心概念和理論基石。按照兩個宗教的教義,每個人的“原罪”和“業力”都是與生俱來、無法逃避的。因為“原罪”才有耶穌基督的道成肉身,並以釘死十字架為整個人類贖罪;因為“業力”才有眾生的六道輪迴,也才有佛法的苦集滅道,止惑消業,解脫生死。可以說,原罪和業力的特定內涵分別決定了兩個宗教不同的拯救途徑。(何方耀,華南農業大學人文與法學學院,選自其第五屆佛耶對話學術研討會論文《從原罪與業力之比較看稱義和成佛路徑之異同》)

楊雪梅:釋迦牟尼佛悟道之後,如何讓門徒門也能覺悟,佛教給出了印證真理的三個條件——‘三法印’:諸行無常、諸法無我、涅槃寂靜。而這種印證的給出,不僅成為真理的條件,而且後來的轉化成為一種境界論的修行,在覺悟成佛的道理上,似乎有一個可以抓住的標準,有一個終極的境界需要達成。這樣佛教便開除了很多方便的法門。有漸修和頓悟的分別。有理入和行證的方法。對比來看,基督教沒有印證真理的這種法印或者真理條件。(當然現實生活中的基督徒會通過尋找神跡暗示來猜測神的旨意。此種方法有失偏頗)。沒有人從天父那邊過來,在真理上面缺乏判斷的知識,只能通過相信耶穌的獨子身份,在信心中接受,因此,基督教強調一切從信心出發,因信稱義,在相信耶穌、跟隨耶穌的道路中,真理就已經開始彰顯出來。這條道路是相信、跟隨、得到。耶穌用道路、真理、生命來表達。在這一道路中真理就通過神的恩典不斷里給出,人就在接受中獲得了永生。(楊雪梅,南陽師範學院,選自其第五屆佛耶對話學術研討會論文《試比較釋迦牟尼的覺悟成佛與基督教的因信稱義在生存中的共通與差異》)

楊玉輝:成佛的途徑與方法主要是八正道(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和戒定慧三學。稱義的途徑與方法:信仰耶穌基督,並通過基督向上帝靠攏,與上帝溝通,領會上帝的旨意,建立信心,按上帝對他的要求去做,使靈魂得到拯救,贖去人的各種罪惡,得到神的悅納,上升天國,永享幸福。由此,成佛與稱義的途徑方法的相同點:學習掌握真理,覺悟人生真諦;堅定信仰,認同神聖真理;學修一體、知行合一,走向神聖。成佛與稱義實現的途徑和方法的不同點:第一,身心修鍊與德性修持的着重點不同:第二,自身修持與神靈關照不同:第三,個人覺悟與神靈啟示的不同:第四,成就體現不同。(楊玉輝,西南大學宗教研究所,選自其第五屆佛耶對話學術研討會論文《成佛與稱義:佛教與基督教人生理想比較》)

張愛林:位格(Person)是現代宗教學中的重要概念,對於位格神的信仰是構成宗教的基本要件,沒有位格的神只是泛神論的哲學神。基督教上帝位格表現為聖父、聖子、聖靈之“三位一體”,而佛陀的位格則表現為清凈無相之法身,德相圓滿之報身,千百億之化身,法報化以法身為本體“三身相即”,舉一即三,全三是一。佛陀位格之三身相即與與基督三位一體雖有形式上的相似性,但內涵卻是不同的。(張愛林,西南大學宗教研究所,選自其第五屆佛耶對話研討會論文《佛身的位格性初探——兼與基督教三位一體之比較》)

張雲江:唐君毅認為,首先,基督教與佛教是兩種不同的“宗教心靈所嚮往方向”:一為縱觀,一為橫觀;其次,基督教為凸顯上帝的實存性,過分強調有情生命與世界的偶然存在性,由此忽視有情生命自身的人生願欲、目的,只是強調“宇宙的大目的”,因而缺乏對世界有情苦痛煩惱的同情共感,這就不像佛教對現實有情生命與世界有一慈悲救度之情;第三,基督教是以神靈之“大我”破除主觀小我及其所對世界的沾戀貪着;佛教則是對一切法如實觀之“空慧”,破人對一切法的虛妄分別執著。唐君毅比較基督教、佛教之宗教形態,本質上仍是以一己所見之哲學觀念進退基督教、佛教思想,其中多有不如理之處。(張雲江,華僑大學哲學與社會發展學院,選自其第五屆佛耶對話學術研討會論文《唐君毅心靈九境中的佛耶比較論》)

趙琦:從教義而言,大體來說佛教和基督教有很大的差異,佛教是內心的覺悟,主要依靠個體修證成佛,基督教則依靠外在的神,需要由神聖的恩寵才能獲得拯救(稱義)。但是,在修行直到最終獲得覺悟或永福的路途中,修行人都需要付出極大的努力,也需要外在力量的指引。首先,無論佛耶,修行都需要將“小愛”轉變為“大愛”。其次,修行的過程中,都需要對善知識有“信”,並且儘可能與之建立親密的關係。最後,儘管佛耶信仰的內容和戒律有很多不同,但是都以道德實踐為其行為的核心:如基督教徒其行為應該達到善的結果,佛教徒“諸惡莫作、眾善奉行”是修行的根本。(趙琦,上海社科院,選自其第五屆佛耶對話學術研討會論文《“稱義”的辨析與佛耶修行之路的相似性》)

https://fo.ifeng.com/special/talk/detail_2014_05/30/36592000_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