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方法的更新和總結
一路在網絡上尋尋覓覓。一開始就接觸到了埃克哈特·托利。對其很多說法充滿了質疑, 一度走向了虛無主義。回到現實後, 接觸了纏師李彪, 然後粗淺地了解了些許上座部佛教, 到元吾氏, 與神對話, 再到靈天賜, 最後尋到了楊定一博士。
跟隨着心走來, 回過頭看, 這是一個開局總覽, 然後由淺入深的過程, 讓邏輯的理越來越順, 對心的信任越來越深。埃克哈特·托利是入道之人, 他的話語和觀點是直接從”道”出發的, 因而對於用”腦”來理解的我來說, 是不可接受的。纏師李彪打開了我個人的思想局限, 本位論就是二元對立論, 是這個世界的根本和前提。從本位論來理解世界, 會有一通百通的感覺。元吾氏毫無疑問是見性了, 見性後又落回到了更細微的領域和人間。他對”道”的描述, 立刻讓我聯想到了道德經中的”有物混成”, 從而認定”道”是真實不虛, 可以追求的。
通過與神對話, 對我而言, 更多的是從邏輯層面來理解整個世界的架構。而靈天賜, 可以說我能直接體驗到他個人飛快的進步, 是如何從見性走向入道的。從他那裡學到了很多。尋到楊定一博士之後, 我的心最終告訴我, 不用再去尋更多的人, 更多的法, 就是這位了!!!
從”道”的層面看, 沒什麼修行和方法可談的。一切本是, 應是, 如是, 一切自在。就是這麼地輕鬆和簡單。
談修行和方法, 都是大腦和小我在談, 其唯一的目的也只是, 不斷地消融大腦和小我。是一個讓小偷扮演警察去抓小偷的故事, 就是這麼地矛盾和困難。
因而, 楊博士會反覆強調, 靠修行是無法入道的。修行最多只能讓我們停留到大我。最後是”道”來渡我, 把大我吸進去。
為了讓大腦的思緒不再那麼地連續, 為了讓小我的外殼不再那麼地堅固。才會有修行, 法門一說。
而所有有效的修行和法門, 都是為了阻斷那連綿不絕的思緒, 讓大腦靜下來停止工作, 讓無思無想的狀態儘可能延長和持續。
歸根結底, 有如下方法可做到這一點。
專註 (從小我出發, 觀某個點. 不給大腦留空擋)
專註於外
公認最適合入門, 最安全的, 是專註於觀呼吸
儘可能少的控制. 但就算控制呼吸了, 也不會有什麼問題.
個人採用 “點-線-面-空” 呼吸法. 可參考空海法師的 觀呼吸修行要領 觀呼吸心法
首先養成如下習慣: 舌抵上齶, 腹式呼吸
“點”: 剛開始呼吸, 注意力放在空氣進入鼻腔的過程, 為”點”
“線”: 觀察空氣從鼻腔一路向下到腹部的過程, 為”線”
“面”: 觀察腹部充滿空氣, 不斷擴大的過程, 為”面”
“空”: 停頓的些許時刻, 是最為輕鬆自在的”空”.
最後, 儘可能的拉長呼氣. 整個過程為深呼吸, 長吐氣, 呼吸吐氣時間比從1:2 到 1:4 皆可. 並儘可能在整個吐氣過程中, 將意識停留在”空”.
“點”始終是一個非常好的找回注意力的時刻. “點線面” 是非常自然快速的深呼吸內觀, 重點是體會無思無想的”空”.
專註於所聞. 如 觀世音耳根圓通法門. 最好專註於背景中的空擋和”空”, 而不是前景中的音聲和語句.
專註於口念. 如數息, 念咒, 誦經等.
專註於所見. 如 薩古魯TED演講 自述他的開悟經歷
專註地觀身體的一舉一動. 如馬哈希體系.
不推薦在無指導的情況下用觀想的方法. 如白骨觀等, 走火入魔都是由一個”想”字而來.
盡量順其自然, 不要去”想”和”控制”. “想” 和 “控制”是走火入魔的根源.
如白骨觀, 不凈觀. 容易有自殺傾向.
如控制氣脈走向. 容易走火入魔.
和尚閉眼, 敲木魚, 念誦佛經, 手撥佛珠.
讓所有的外在變得單調. 如果真的能專註於任何一者, 都會是有效的.
專註於內
專註地觀感受的起伏變化
個人的體驗是: 某些根深蒂固的負面感受冒出來時, 牽引力是巨大的, 要保持專註非常困難.
我通常會用臣服的方法來應對, 直面這種強烈的感受, 接受到底. 譬如: 痛吧, 痛到底… 悲傷, 悲傷到底吧… 受不了了, 接受自己受不了了.
其實真陷進去了, 也沒什麼可自責的. 出來後, 接受自己這一次陷了進去, 調整心態, 繼續保持專註便是了.
專註地觀思緒的起伏變化. 如雪烏敏體系. 靈天賜的觀念頭.
要點:
只是客觀的觀察思緒和念頭的起伏來去.
千萬不要去控制, 因為控制的主體還是念頭, 典型的頭上按頭, 最終造成精神疾病.
觀念頭是一種起步困難, 但極其有效的修行方法
從修行的最終目的就可看出: 讓大腦靜下來的最好方法, 就是直接觀大腦自身.
大腦喜歡抓一點東西作為自己的本, 好方便進行比較判斷.
在觀念頭剛開始的時候, 大腦最容易做的事請就是產生新的念頭 “我剛才觀念頭了嗎?”, “我剛才想了什麼?”
觀念頭應該是越來越輕鬆不費力的, 知道的越來越少, 越來越模糊. 否則方向就錯了.
剛開始觀念頭, 會很想知道”在想什麼”, 認為這是觀的清楚, 觀的好. 甚至”想”消滅新的念頭. 但這是錯的方向.
拿視覺舉個例子: 就如視線聚焦在某一個點上, 很希望把某個事物看清楚. 很顯然, 這是費時費力的.
而輕鬆的觀念頭, 只需要知道自己”有”了一個念頭, “閃”過一個念頭, 這就夠了. 不用再去回想, 去在意之前的念頭是什麼.
再拿視覺舉例子: 就如用餘光, 知道旁邊有個東西, 或閃過一個什麼, 這就夠了. 而不用去費力地聚焦和識別出那是什麼東西.
專註於覺, 忽略主謂賓一切細節
觀念頭到一定程度後, 念頭越來越少, 好像不知道觀什麼了. 秉持着少就是對. 自己採用過專註於一切動的方法
覺到大腦動了 – 起過思維. 是什麼思維? 不在意, 無所謂.
覺到癢/痛 – 癢過痛過. 為什麼癢, 為什麼痛? 不在意, 無所謂.
覺到抓癢, 覺到痛的持續 – 要抓多久, 要痛多久? 不在意, 無所謂.
吃飯時, 覺到咀嚼. 走路時, 覺到腳抬, 覺到腳落. 覺到手動了. 覺到情緒起…
說話時, 覺到在說, 或喉結在動. 此時由於大腦高速運轉(要聽, 要分析回答, 要說), 要依舊保持”覺”, 是比較困難的.
再往後, 只知道在”覺”, 只知道”在”.
“覺”到動了什麼? 不知道. (是大腦想知道, 心不需要)
“覺”到怎麼動? 不知道. (大腦需要知道, 心不需要)
“覺”到哪裡在動? 不知道. (大腦需要知道, 心不需要)
誰在”覺”? 不知道. 確信”在覺”就夠了.
始終專註於”在覺”, 然後連”覺”都不需要了, 專註於一個”在”就夠了.
“觀自在菩薩”, 用的便是專註於”覺”, 觀自己的本”在”.
專註和觀的優缺點
專註和觀的諸多方法, 都是站在小我和人間視角出發. 能見性, 無法入道.
“觀自在”的方法除外, 這是從”心/大我”的角度出發的.
每個人都有自己擅長和合適的方法. 沒有最好的, 只有最合適的.
剛開始, 有必要進行一些刻意的安排, 時間, 地點, 來個所謂的”專修”, 譬如堅持打坐, 數息等等.
這可以讓過於煩亂和粗糙的思緒有機會靜下來, 體會到一點來自”道”和”心”透進來的喜樂和平安, 相當於培養興趣和信心.
隨後, 需要自己多嘗試嘗試, 讓某種方法或某些方法的組合融於自己的生活, 能隨時隨地的修行.
要點: 只用客觀的觀察就足夠了. 獨自練習時, 不要用”觀想”, 不要去”控制”. 走火入魔都是從”想”和”控制”開始的
不要觀想”脈輪”, 不要觀想”光明”, 不要觀想”出體”, 不要觀想或控制”氣脈”.
不需要控制念頭的生滅, 不需要消滅情緒, 不需要消滅習氣, 不需要否定任何負面感受, 也不要肯定任何正面感受(包括入定後的喜樂, 種種異象).
只需要默默地保持觀察, 不介入, 不評價. 所有的這一切都會自己消融掉. 有些立刻就會消失於體內, 有些則持續地久一點.
對於一些頑固的體驗, 可改用臣服的方法, 接受到底.
參和臣服 (意識迴轉, 站在”心/大我”的角度觀一切)
參: 我是誰?
這是一個終極之問. 有具體回答的答案, 都是錯的.
用頭腦是尋不到答案的. 但可以經驗到”我是誰”: 我是”我是”.
因而有一個法門: 不是這個, 不是那個. 所有能描述的, 能顯現的, 全都不是!
但頭腦卻可以將其識別成什麼都不是, 落入”空”, 虛無主義.
進一步否定”空”, 否定虛無主義. 就有了”非空, 非有, 非非空非有”.
在二元架構下, 其實否定一切等同於肯定一切. 所以也可以說”既空又有”.
最精鍊的一句, 還是”道可道, 非恆道”.
即便說透了, 那我們的頭腦, 能承認自己的局限和無知嗎? 能接受自己理解不了”道”嗎? 能放下思辨, 進行實修嗎?
起了任何念頭,情緒. 及時問一句: 是”誰”有這個念頭, 情緒.
是小我啊.
這樣自然就產生一個大迴轉, 阻斷了小我和頭腦的進一步發展, 比較, 分別, 進化.
進一步問一句 “我是誰?”. 一片寂靜, 沒有答案, 自然落回到大我的層面.
參: 我在. 自在.
“I am that I am”. 觀”自在”菩薩.
這都是聲明和暗示”我”本在, “我”就是”我”.
楊定一博士非常推薦: 呼吸法+我在. 吸氣時, 念”我”, 呼氣時, 念”在”. 整合了”專註”與”參”的方法.
臣服.
臣服的前提假設就是: 一切本是,應是,如是. 完全的信任這個天地宇宙, 信任”道”的一切.
一切都好. 沒有問題. 宇宙不會犯錯.
要入道, 這是一個繞不過去的法門.
達摩祖師: 二入四行中: 隨緣行, 無所求行.
耶穌: 神聖的父啊,您向我降臨吧,我做好了一切向您臣服的準備!
拉瑪那·馬哈希, 埃克哈特·托利, 楊定一.
此刻當下.
nowhere, just “NOW” “HERE”.
從”道”的角度, 是不存在時空的. 落回到人間, 就只有”此時”和”此地”. 唯有”此時此地”為真實.
專註於此時此刻, 便是心流.
臣服於此時此刻, 便臣服於一切.
承認只有此時此刻, 大腦就會失去參考點, 就打破這個由二元對立為前提而建立起的世界.
參: 大腦宕機.
禪宗的”參”.
其本質是讓大腦思考一個無法回答的問題, 然後外界突然打斷這個過程. (如摔杯)
這時候, 大腦頓時宕機, 會浮出來一些不同以往的感受和覺知.
打個比方, 就是電腦處理程序時, 遇到異常中斷. 就宕機了.
做個實驗: 讓大腦死循環宕機.
大腦自問: “誰產生了這個念頭”, 並觀察到這是一個念頭.
步步緊逼: “誰產生了這個念頭”, 並觀察到這還是一個念頭.
速度越來越來快, 剛剛問了”誰?”, 觀察到這個念頭升起, 立馬再問”誰?” … 不斷重複.
直到大腦消耗越來越高, 越來越累, 放棄自問自答為止.
這時候, 會浮出來一些不同以往的感受和覺知. 這個就是對的方向.
無所求的真行善: 是整合了臣服和參的大法門.
關鍵是無所求, 不求任何回報, 不是為了修來世, 消業力, 求善緣而行善! 這是一種徹底的臣服
行善的行為, 本身就在暗示”我是善”, “我是一體”, 是一種圓滿, 無分別, 一體的聲明.
難度: 大腦的抗拒.
直接用參和臣服挺難的, 因為其前提假設和大腦的已有認知是完全顛倒的,
因而會習慣性的覺得毫無道理, 不可能, 自然的產生抗拒和排斥.
我最先接觸的就是埃克哈特·托利. 第一次實踐<當下的力量>就有了”奇怪的”感覺.
大腦對那種感受是 “嗯, 很舒服, 但我怎麼產生幻覺了”?
伴隨着質疑心, 我還是努力地嘗試了裡面的方法. 結果發現自己快陷入虛無主義了. 於是徹底放棄了埃克哈特·托利的方法.
現在回過頭來看. 是因為埃克哈特·托利直接站在”道”的角度傳授觀點. 而我的大腦開放度不夠, 無法容下這些觀點而重新做了演繹和解釋.
痛, 太痛了, 不想玩這個遊戲了.
抓到了臣服這麼一根稻草, 抓到底.
好奇心. 我是誰? 世界是什麼?
頭腦建立一套新的邏輯, 一切只是遊戲.
<與神對話>系列, 對於打破舊邏輯, 建立新邏輯很有幫助.
但其實所謂的新邏輯也只是大腦的東西, 最終還是要丟掉的.
參和臣服, 是一條可以從頭走到尾的法, 走到最後, 兩者自然地消融於大道.
難度: 自己能不能信到底, 能不能行到底.
外部條件的作用
毒品
毒品很容易就讓大腦宕機, 並取得無與倫比的快樂和幸福
毒品和修行體驗的異同:
毒品有成癮性, 社會危害性嚴重. 修行不具有成癮性.
毒品的體驗是短暫的, 不穩定的. 修行到最後會是持久的, 穩定的.
毒品的體驗依賴於外部條件. 修行的體驗應該不依賴於任何環境.
毒品的副作用是巨大的. 修行可以沒有任何副作用. (說可以, 是因為有人會走火入魔, 有人認為必須離世專修)
毒品喜樂的高點很高, 但高點逐漸變低, 而落回的低點更低. 從平安喜樂的趨勢角度看, 是不斷地下滑.
修行喜樂的高點可以很高, 而更重要的是: 低點不斷的變高, 最終歸於寧靜. 從平安喜樂的趨勢角度看, 是不斷地上升.
極限運動
由於高度危險性, 因而大腦只能專註於每個當下, 產生心流.
左腦中風
參考 吉爾·泰勒的<左腦中風,右腦開悟>.
因為外部原因, 導致左腦完全宕機而產生的體驗.
修行的評價方法
回到小我, 如果一定想要抓點東西, 知道有了點”進步”. 那麼關注點最好放在低點的不斷提升上.
修行的關鍵不在於取得的高點有多高. 如果專註於明心見性, 有氣感, 脈輪打開, 出體體驗, 靈體輪迴等等, 都還是頭腦的作用, 是錯誤的方向.
取得這些體驗又如何? 如果想着重複這些體驗, 請仔細想想, 在”心”的層面, 有進步嗎?
修行的”進步”在於:
在相似的不順或順的境界, “腦”運作的時間越來越短, 臣服的越來越迅速和徹底, “心”在的持續時間越來愈長.
這是一個很簡單的道理: 只有低點的不斷提升, 才能定義為上升趨勢. 只關注取得了什麼這種高點, 是談不上”進步”的.
如果專修時, 我感到平安喜樂, 一切都好. 那麼, 回到人世間, 面對麻煩的事, 討厭的人, 看不慣的不公平, 還能想到修行嗎? 還能專註嗎? 還記得參嗎? 臣服嗎?
面對好事喜事, 開心的不得了, 還記得自己的初心嗎? 能想起來參一下嗎? 繼續修行下去嗎?
如果專修時, 我體驗到了種種境界, 甚至覺得我”開悟”了, “得道”了. 回到人世間, 面對一切外境的起伏, 能依舊每時每刻保持着”在”嗎?
很顯然, 談修行進步的, 依舊是我們的大腦. 是大腦預先給自己定下一個明晰的自我消融的標準, 避免半途被更細微, 更神聖或更恐怖的體驗吸引而再度跑偏.
楊定一博士, 不是法的法
我將放下明心見性這種階段性”獲取”的路. 放下一切期待, 無所謂是否明心, 是否見性, 是否入道.
從”道”的層面講, 都一樣的. 從人的觀念出發, 才產生這麼多的派別, 法門.
楊博士從世間出發, 非常耐心, 用着正向鼓勵和包容的方法, 多角度的進行切入說法. 逐步深入, 轉到”道”的角度, 說明本沒有什麼法可說的.
可以體會到, 楊博士對不同類型的修行者充滿了包容心. 讓有興趣的人總能抓到一條適合自己的法來前進. 相較於舊有的傳承, 不拘一格, 靈活多變.
而過去的法, 傳着傳着, 就會僵化和死板, 執著於要用’我’這一派的方法. 變成用’法’來擇’人’, 從而將人分為了’上中下’.
相信和採用”參和臣服”, 一路走到底.
有任何感悟了, 是誰在感悟? 繼續參. 一切都好, 宇宙不會犯錯. 繼續臣服.
明心見性了. 是誰明心見性了? 繼續參. 一切都好, 宇宙不會犯錯. 繼續臣服.
開悟入道了. 是誰開悟入道了? 繼續參. 一切都好, 宇宙不會犯錯. 繼續臣服.
不是’我’解脫, ‘我’只能不斷地放下, 最終, 讓’道’來解脫’我’.
沒有期望和比較, 要做的只有堅持, 堅持到成為習慣. 這種沒道理沒原因的堅持, 能靠的, 只能是信仰了.
而一切的前期理論和修行實驗, 不如說就是為了培養出這份信仰.
理論結合實驗 -> 發現聖人所言不虛 -> 放下理論堅持實驗 -> 形成信仰 -> 信到底行到底 -> 無條件的習慣 -> 某一刻或某一輩子便瓜熟落地.
其實所有的法門, 釋迦摩尼都講了個透.
譬如專註, 四念住就方方面面都包含了.
譬如參和臣服, 達摩祖師的二入四行論. 完全包含, 還多了一個更積極主動的報怨行. 都是站在”心/大我”的角度來修行的.
只是後人出於不同的認知和目的, 不斷的分類區別, 總結歸納, 越分越細, 越弄越分離, 居然產生了如此多的流派.
大腦不再有矛盾
相對世界和絕對領域.
名詞說明
相對世界: 人類觀察和認知的世界, 局限的世界.
絕對領域: “道”, “梵”, “一”, “一體”, “意識”.
任何用相對的語言來解釋絕對, 都會出現矛盾點.
這裡的矛盾點就在”相對”和”絕對”的說法. 大腦會將相對, 絕對進行二元對立化.
認為相對和絕對是兩個相互對立的觀念. 可能認為能從相對認識到絕對.
說相對和絕對, 對大腦而言, 本質還是二元對立的觀念.
必須強調, 這裡的絕對, 並不是相對的對立面. 絕對就是絕對. 包含着一切, 包含這個微不足道的相對世界.
這個絕對領域, 可以體驗, 無法認知, 無法向世人準確描述.
見性, 是親自體驗到了這個絕對領域.
入道, 是隨時隨地的”在”這個絕對領域中. 沒有主體的’我’, 沒有客體的’世界’, 沒有任何’動作’, 沒有’時空’.
人的觀察和認知是局限的, 相對的. 用相對是描述不了, 也認識不了絕對的.
人類觀察和認知的世界, 是大腦基於二元對立, 本位論, 不斷的比較分別而建立起的世界.
用相對是描述不了, 也認識不了絕對的. 但可以體驗絕對.
<道德經> 主要是站在絕對領域來直述的, 就是直接字面的意思.
因而被篡改的最少, 站在絕對領域, 一切簡單.
絕對領域是不可說的: 道可道, 非恆道.
見性的描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
絕對領域無二元對立, 一切平等.
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 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不仁, 大家還能接受, 因為不是個人么, 沒感情可以理解.
聖人不仁, 感覺是個沒感情的人. 很多人無法理解和接受.
這裡的聖人是入道之人, 常駐於絕對領域, 等同於天地. 聖人不會認為有個’我’存在, 不會認為有個’世界’需要拯救.
萬物和百姓, 皆是虛妄, 皆是遊戲.
我比較喜歡用遊戲打比方. 願意玩就玩么, 何必勸導想玩遊戲的人別玩呢?
玩個人生遊戲而已, 影響不到絕對領域分毫的. 小我真沒必要把自己太當回事. 如果他人存在, 他們玩累了或對本源感興趣了, 自然會來尋求解脫之道的.
是頭腦/心智造就了相對世界, 因而根本的解決方法就是:
絕聖棄智, 絕仁棄義, 絕巧棄利, 見素抱樸, 少私寡慾, 絕學無憂
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這一句很難被當今世界接受, 認為是愚民政策.
但站在絕對領域看, 一切安好, 何勞心智去追求什麼.
從絕對領域出發的一些修行方法:
專註於背景和空擋: 視之不見, 聽之不聞, 搏之不得
行善: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
臣服: 夫唯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
放下: 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 以至於無為. 絕對領域的心’無為’後, 落到相對世界的行自然是順應天地的’無不為’.
最輕鬆自然的一種存在狀態:
鄰國相望, 雞犬之聲相聞, 民至老死, 不相往來.
放棄心智的追求和區別之後, 這就是最輕鬆, 最平衡, 最穩定的一種狀態.
用物理學打比方, 就是封閉系統達到最大熵後的表現: 不再有任何能量差, 相互之間不再有能量交換.
佛教的很多方法是站在相對世界的角度進行傳授的, 到後期才越來越從絕對領域的角度進行說法.
因而被後世諸多分別. 站在相對世界, 由於立足點不同, 自然看法不同, 一切複雜.
生命和熵
根據熱力學第二定律, 有宇宙熱寂這一假說
假說的前提是把宇宙當成了孤立的封閉系統.
絕對領域不是孤立的封閉系統. 沒有時空屬性. 前提錯誤, 假設不成立.
生命, 是一種嘗試維持和增加自身能量, 阻礙能量自由流動的一種形態.
生命是靠負熵維持的. 維持負熵是費力和不可持續的.
因而對生命體而言, 喜樂只可能是瞬間. 或早或晚, 你我都會體會到生命中的無常和痛苦. 這是其物理性質決定的.
生命的儲能特性
非常有限. 如果說金魚的記憶只有7秒. 那麼人也就7年, 國家也就70年. 這個看中國歷史的興衰更替和資本主義世界經濟危機的周期性重複就知道了.
時空是一體的. 對時間和空間的儲能方式是相同的, 近場有效性極高, 遠場失效.
我不清楚其具體的數學關係, 仔細研究K線圖可以破解, 猜測和物理的能量形式相同, 是隨時間和空間距離二次方衰減的關係.
無思無想, 無欲無念, 最自由, 最省力的路徑, 是數學和物理中的各種平滑曲線.
百年一人提了一個非常根本的問題: 為什麼閃電是之形的, K線圖是以之字形前進的?
因為能量被暫時存儲了起來, 隨後被集中釋放. 才產生了這種之字形前進的形態.
存儲電能的是空氣(電容效應), 而存儲情緒能量的是人(貪婪和恐懼)
如果沒有對比分別, 沒有儲能, 由物理學可知, 自然會選出一條平滑省力的路徑.
入道的人, 住於絕對領域的人, 是心中無為而無不可為, 是不含任何目的性的自然而為.
只是住於這裡現在. 而不對其它任何點進行判斷比較. 這樣才最省力, 沒有存儲任何情緒能量, 讓能量無任何障礙的自由流動.
這種無障礙的流動自然就是平滑的, 圓滿的. (正弦波或餘弦波就是圓)
非善非惡和真善美
沒有矛盾, 非善非惡站在絕對領域說話, 真善美站在相對世界說話.
在絕對領域: 非善非惡, 神魔一體. 殺人放火金腰帶, 也是絕對領域允許的可能性.
天地不仁, 以萬物為芻狗. 聖人不仁, 以百姓為芻狗.
天地和聖人, 是相對世界的背景, 並不直接參与相對世界的遊戲.
不玩這個遊戲, 就沒有善人和惡人需要區分, 沒有世界需要拯救.
善人惡人只是遊戲中的角色, 世界只是一個虛擬平台.
在絕對領域這個背景看相對世間: 一切本是應是如是, 一切安好, 一切平等.
聖人在相對世界的表現, 從相對世界來看, 則必然是真善美.
聖人在相對世界, 是沒有任何目的性和分別心的. 他看到的眾生, 是角色背後, 和自己同屬絕對世界的眾生, 也就是自己.
那麼, 出於自私自利目的才會有的”假惡丑”, 聖人從心到身, 都根本不會去認可, 去行為.
既然萬物一體, 眾生即我, 聖人或只是靜默的慈祥的當個旁觀者(只是角色扮演, 眾生本質不生不死), 或善意的給不想繼續遊戲的玩家一些指導.
相對世界的眾人, 基本只能接觸到後者, 如釋迦摩尼. 而老子屬於前者, 拜守關官員關令尹喜強留, 方才留下一篇傳世<道德經>.
對於依舊認為自己在相對世界, 想追求絕對領域的修行者:
正因為依舊站在相對世界, 並有一個目的, 才不得不說對錯, 真假, 善惡, 美醜.
如果進入絕對領域, 何來真善美? 一切自然運作, 自然示真, 顯善, 覺美.
修行, 業力與拯救世界
之前的我, 也發現很多修行之人, 覺得世界不夠好, 眾生太苦. 這個世界需要改變, 眾生需要拯救.
這是善心, 但這個善還是落在相對世界出發的. 最多也只是對着虛擬世界的遊戲規則在抱怨不公平.
真想救世界, 還是讓自己先認清這個世界的本質, 我是誰? 我們是誰? , 再決定是否需要救吧.
站在絕對領域, 沒有’我’, 沒有’世界’, 也沒有’救’. 沒有任何主謂賓, 更沒有定狀補. 一切本是應是如是.
相對世界只是一場遊戲, 一種可能性, 人們或開心或悲傷地玩遊戲, 並不需要強行地叫醒他們. 在更高更細微的層面上, 這是他們自願的選擇.
而且人們隨時有退出遊戲的權力, 也有隨時參與遊戲的權力. 這種權力, 在每時每刻, 在每個當下.
就是這麼的平等, 時刻給予每個眾生無條件的選擇權. 可惜機會太多了, 以至於人們習以為常, 不再認為每個當下都是新的開始, 新的機會. 而大多習慣性的在每個當下, 將自己的注意力擺在了未來或過去, 彼時或彼地.
離世專修與在世修行
都是可以的. 而相對世界本就是最好的道場.
要離世專修, 自己要想清楚. 如果是因為對世界失望, 在相對世界不快樂, 內心是一種躲避的, 換一個環境或體系的想法, 一樣修不出什麼的.
具體到見性和入道之人的例子, 離世和在世大致對半開. 只是有過離世專修的人會更出名一點, 人們更容易認同其修行成果.
聖人傳道, 從來只是邀請而不是強迫: 如果你覺得玩遊戲累了, 告訴你這只是一個遊戲, 你有能力隨時退出的.
覺得上帝或聖人不來改善這個世界, 就好比抱怨他們不來陪你玩遊戲, 當你的陪練.
對上帝和聖人而言, 這個世界是虛的, 只是個遊戲. 根本沒有救的必要, 人們玩累了, 沒興趣了, 自然會想着退出.
“普渡眾生”是一個最大的妄想! 沒有任何眾生需要某個人來渡, 也沒有任何相對世界的人有這個能力.
修行, 先自渡, 再來決定要不要改變世界. 其實, 渡己即渡世界. 是境隨心轉, 心落到哪裡, 就體驗什麼.
而所謂的相對世界, 說是虛妄, 但也一直都在, 始終保持着所有的可能性. 一切取決於心. 如果心要落入相對世界, 就會來體驗相對世界的苦樂.
輪迴與業力
都是頭腦的產物, 落在相對世界的範圍.
修輪迴, 消業力. 都是頭腦的有所求, 有所比較, 有所分別.
站在絕對領域, ‘我’非實有, ‘世界’非實有, ‘輪迴’非實有, ‘業力’非實有.
一些比喻
對於絕對領域, 任何文字和信息都只能從某個面向來接近它.
‘道’: 道可道, 非恆道. 絕對領域不可描述, 能描述出來的都不是’大道’
‘梵’, ‘一’: 絕對領域是絕對, 是整體, 是全部, 是所有.
‘無’: 絕對領域不可認知, 什麼都沒有, 什麼都不是.
‘無窮’: 絕對領域是無限的. 即是無窮小, 又是無窮大, 即是無窮寬廣, 又是無窮細微.
‘意識’: 相對於物質而言, 是絕對領域為主, 從中產生相對世界.
‘不二論’: 從相對世界出發, 表明絕對領域不能用二元對立來描述和理解的. 是絕對的, 一元的, 稱為’梵’.
從絕對領域來理入, 一切毫無矛盾. 就如看太陽系, 採用日心說假設來理解, 是非常簡潔明了的理論.
從相對世界來理入, 處處衝突, 處處困難. 就如看太陽系, 若採用地心說, 就需要均輪本輪這一套複雜的理論, 難以理解.
大海和海浪: 大海代表絕對領域, 海浪代表相對世界
影院和電影: 整個影院, 包括幕布, 觀眾, 演員是絕對領域. 為便於理解, 也會說幕布代表絕對領域. 電影代表相對世界.
我是始, 我是終; 我是α, 我是Ω; 咬尾蛇. 都用來比喻絕對領域包含一切.
用一維的實數域做粗淺的比喻
人們的認知過程:
1,2,3,4,5,6,7,8,9,10 十個手指頭數數
1,10,100,1000,10000 加法變乘法
0.5,0.25,0.125 對半分, 小數
對半分, 無窮盡也. 無窮小
0 ‘無’ 的觀念
-1 負數
+∞, -∞ 依然需要一個方向和判斷, 如比大還大, 比小還小.
那麼: 無窮是什麼?
當沒有參考對象時, 這個符號是完全沒有意義的.
只是習慣上會將其認為是正無窮.
如果局限於實數域, 無窮的含義就可以這樣解釋:
是’一’: 指代整個實數域
是’無’: 沒有什麼意義
是’道’: 能表示出來的數字和關係, 都不是無窮
是’始’和’終’: 從正無窮到負無窮, 從無窮大到無窮小, 從表示無的0, 到表示有的一, 一生二, 二生三, 全都在無窮之內.
由於它本身沒有參考系, 它什麼都不是, 又什麼都是. 基於本位法, 二元對立的頭腦是無法完全正確的闡述其性質的, 一說就落入局限.
通過了解 無, 無窮小, 無窮大, 正無窮, 負無窮. 大腦又好像可以稍微理解到:
既是無窮小又是無窮大, 非空非有, 非非空非有, 這種矛盾詞彙的內部合理性. 理解到大概就是”全部”, “所有”, “一”, “包含一切”.
這只是個一維的舉例. 從維度擴展開來, 絕對領域便是沒有維度的維度, 是無窮的維度.
因而在相對的物質世界, 從可以接受的科學起步, 在極大尺度和極小尺度了解一些知識, 可以擴展自己思維的開放程度, 從而對’道’的理解有所幫助.
宇宙的浩瀚
物質的空無屬性
歷史的輪迴
生命的無常生滅(從地球起源看起)
科學發展史中, 參考點和視角的不斷變更.
交易市場的本質: 是物質? 還是意識?
虛擬世界: 是物質? 還是意識? 元宇宙欺騙了所有感官之後, 元宇宙內是物質? 還是意識?
我們本就在元宇宙中, 居然還要再套一層元宇宙.
更直白點, 可輪迴轉世的靈體, 也還是一種元宇宙.
水流的比喻
水流, 率性自流, 高山溝壑, 自由往來.
水壓, 一個人為的觀念, 如果沒有人們的觀察測量, 哪個水分子會有水壓的觀念? 它會覺得另一個水分子比自己高或低, 從而產生自卑或傲慢嗎?
這個水分子也絕對不會想着: 我從潔白的雪山而來, 如今落入這泥垢之中, 好凄慘啊! 我好想揮發到空中, 離開這污濁之地, 這樣就得道了吧?
情緒來源: 空間上與他人比較, 時間上與過去未來比較, 從而產生壓力. 如果專註於當下, 承認只有此時此刻為真實不虛, 頭腦的運作也就自然停止了.
每個水分子只是流着流着, 順着大自然的安排, 或急或緩, 或淺或深, 或明或暗, 或死或活. 毫無比較心的流淌着, 自由着.
唯有這樣, 水流才會表現出圓潤, 平滑, 靈動, 順遂. 有接近於圓的這種特質.
再去看看人性勾畫出的K線圖, 處處有稜有角, 費力, 折騰, 突兀.
但說到底, 圓潤或稜角, 也只是本是應是如是, 沒有好壞之分, 都在’道’之中. 有人喜歡平滑長久的漸變, 自然就有人喜歡陡峭的直上直下.
正如有句名言”混亂是階梯”, 還有人盼望着混亂呢. 只是這些人多半只想着踏着混亂直上雲霄, 而不太願意承擔註定的飛流直下三千尺.
從頻率和波動的角度看時空問題.
用波動看世界. 世界是一個全頻域的波函數. 從負無窮到正無窮, 涵蓋所有的頻率.
由信息論的採樣定理可知, 採樣頻率至少是被採樣頻率的兩倍.
人觀察人, 總是不穩定; 人觀察人組成的社會, 就能發現其內在規律, 社會發展有其重複性.
觀察個股或庄股是不穩定的, 如果觀察指數, 就要穩定的多. 交易市場有其內在規律, 甚至無視戰爭而有獨立的走勢.
而前沿物理的研究方法是: 用同尺度的粒子轟擊粒子…
人類觀察世界的範圍極其狹小, 高度依賴於光線所在的頻率.
用’高’頻率的光, 去觀察’低’頻率的木頭, 石頭, 泥土等物質世界, 產生了唯物的觀念.
然後用 ‘唯物’ 來解釋這個世界, 認為 ‘火’ 是物質變化過程中產生的一種形態, ‘空氣’是分子.
並不斷的嘗試找最基本的’物’, 也就是基本粒子, 結果求了個空…
那麼換個思路, 沒有物質, 相對世界的一切都只是變化/波動.
只是波動有快有慢而已.
‘我’這個生命在變化, 觀察着變化較’慢’的木頭, 石頭, 地球, 認為其是’穩定’的.
觀察到快速變化的’火’認為它是’不穩定’的.
觀察到對能量流動阻礙較小的, 稱為非生命的.
而阻礙能量流動, 努力維持和擴展自身形態的, 稱為生命體. (負熵)
時域和頻域的轉換, 著名的傅里葉變化
如果頻域是無限的一個面(無窮小到無窮大的頻率, 所有的振幅),
那麼轉換到時域, 就只能是集中在0點上的一個奇點.
也就是無時間性, 無空間性的一個點.
這樣, 從時空上來說, 就是無和空. 從頻域上來說, 就是無窮和全部.
一體兩面, 毫無矛盾.
從電路和信號的角度來比喻.
從電流的角度看, 也是一樣的, 而且模擬電路已經用數學的方式表達了出來.
電流如水流
電容如大壩可用來儲能
電感阻礙頻率變化
選頻電路, 將一個包含着無窮潛能的背景噪音, 提取出一個特定的頻率.
這是收音機的基本功能, 調頻就是接受放大特定頻率的信號, 然後播放出來.
大腦的工作機制類似於收音機.
只願意接受特定的信號進行放大.
然後還認為這放大了的信號是世界的全部, 是唯一的正確和實有.
基於這個放大了的局部, 再對其它信號進行分別, 有了’好和壞’, ‘對和錯’.
而對無處不在的, 包羅萬象的潛在信號, 將其稱為背景噪音, 置之不感.
從相對世界的知識出發, 頭腦也應該保持開放, 多接受不同的信息和頻道.
這樣, 才不會落入自己的固有思維和頻道, 一輩子跳不出來.
回到實數域的比喻, 也就是讓我們的思維接觸正數的”好”, 對負數的”壞”也表示理解. 再看看世界”空無的0”, 以及”無窮大”和”無窮小”.
如果能倒過來想想人類觀察世界的局限性, 以及大腦分析問題時二元對立的本質. 也就不會再對一切顛倒的絕對領域的一些說辭那麼地排斥了. 至少可以承認無法肯定, 但也無法全然否定吧.
神奇的是, 當我們放下大腦對信號的放大評判作用, 我們的感受會變得靈敏, 能接受到更多的潛在信號,
這表現出來就是特異功能.
但即便是特異功能, 也只是信號的一小部分, 而不是那個全頻域的背景.
修行要做的, 是放下頭腦這個選頻放大器, 只在必要時偶爾打開, 而讓放下成為常態.
無條件的信任和放下, 也就離絕對領域不遠了. 某一刻或某一輩子, 便會徹底融為背景.
相對世界一切問題的根源, 是由大腦產生的.
最初, 大腦的記憶分析能力, 只是為了讓生命生存地更舒適, 更長久.
不知不覺, 大腦對身體取得了大部分的控制權. 直到身體累垮了, 才會驚醒到”我應該好好對待我的身體”
最初, 人們同意讓權力集中, 也是為了更好的合作和禦敵.
不知不覺, 權力對內予取予奪, 控制了大部分的內部成員. 直到內部矛盾不可調和, 爆發武力衝突和對外戰爭, 最終瓦解.
最初, 人們同意使用貨幣是為了讓貨物流通變得便捷.
不知不覺, 由於貨幣的通用屬性, 成為了為資本增值的工具, 分化出資產階級和無產階級. 直到內部矛盾無法轉移和調和, 爆發經濟危機甚至戰爭.
只有當人類的大腦進化到無思無想, 回歸到本就輕鬆自在的領域, 相對世界的這些問題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解決.
物質世界早已足夠豐盛的讓每個生命 實其腹,強其骨, 安度一生.
問題的根源只在過於活躍, 過於自我中心的大腦. 因而需要 虛其心,弱其志.
社會發展的趨勢早已註定. 急是急不來的.
中央集權制度會盛極而衰, 絕對的權力產生絕對的腐敗, 人們會把權力關進籠子里.
資本主義制度會盛極而衰, 絕對的資本產生絕對的貪婪, 人們會把資本關進籠子里.
人類的世界, 終有一天也會 無城無府 無爾無我 天下一家 治臻大化
回到個人, 有初心和興趣的話, 還是讓自己體驗到, 落回到絕對領域最重要.
這會解決所有的困惑, 化開所有的不解, 消融所有的不安和恐懼.
修行很容易. 因為沒什麼複雜難懂的方法, 專註於當下, 臣服於當下, 加上參讓意識迴轉, 也就說完了.
修行很困難. 難也就難在信和行. 如果沒有大腦的分析和質疑, 信到底, 行到底, 就足夠了.
整理完此文, 也算對自己之前困惑的一個解答.
之前就決定了”棄智絕聖”, 親自做個修行的實驗.
寫完此文, 就毫無困惑的放下頭腦的一切思辨, 帶着心中的信仰, 一路生活到底, 修到底, 行到底.
這裡面有很多頭腦的東西, 也無所謂. 自己覺得清楚了, 無疑了, 也就夠了. 現在放下便好.
推薦書籍和影音
以下是我個人比較推崇的作品, 大多是從絕對領域的角度來寫的.
楊定一: <全部生命系列> 書籍, 音視頻.
從相對一路切換到絕對. 總有一個角度適合我們.
艾克哈特·托勒: <當下的力量> <當下的覺醒> <新世界:靈性的覺醒>
拉瑪那·馬哈希: <走向靜默 如你本來>
室利·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 <我就是那>
尼爾·唐納·沃許: <與神對話> 三部曲
這是從相對世界出發寫的書, 因而較為容易接受和理解.
接近原版的古籍: <道德經>, <心經>, <金剛經>, <長部 (佛經)>, <壇經>, <四福音書>,
沒有全部看過, 版本的選擇參考了靈天賜的推薦.
<帛書老子校注> 高明
<漢譯巴利三藏·經藏·長部> 中西書局
<敦煌壇經讀本> 鄧文寬
<心靈牧歌:《四福音書》鑒賞大全>(全三冊), 重點看耶穌說的話.
2022年4月19日補充: 李爾納·傑克布森 (Leonard Jacobson)
見性的體驗
<回到當下的旅程> 書有很多, 但翻譯成中文的不多.
2022年4月19日補充: 收集的作者, 核心的內容和觀點都是類似的.
楊定一: 出生台灣, 7歲移民巴西, 成年後主要往返於美國和台灣. 兒時有基督教背景.
艾克哈特·托勒: 出生於德國, 畢業於倫敦大學. 定居於加拿大. 無宗教背景.
李爾納·傑克布森: 出生於澳大利亞, 定居於美國. 有基督教背景.
拉瑪那·馬哈希: 出生於印度, 青少年時期自發的覺醒, 後定居於神廟.
室利·尼薩迦達塔·馬哈拉吉: 出生於印度, 吸着煙, 開着雜貨店, 過普通人的生活.
上述五位的生平基本是相互獨立的 (馬哈拉吉知道馬哈希, 但他的上師不是馬哈希), 他們各自基於自身的”覺醒””開悟”的經歷, 表述出來的內容和觀點是高度相似的. 而且都會否定特定宗教, 或者肯定所有宗教的核心方法.
可以認為是各自獨立驗證了修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