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走過世上最長的路

回憶童年,你對愛的記憶是什麼?是父母帶你去公園玩耍,還是爸爸陪你踢球、做遊戲?對許多人而言,童年的愛是溫暖而清晰的。然而,當我回溯自己的童年,腦海中卻是一片空白。我體會不到愛,感受不到溫暖。

在剛剛生下我之後,母親便患上嚴重的抑鬱症。家中始終瀰漫著一種沉悶的氣息,像是有無形的烏雲籠罩着每一天。我從未真正感受到母親的快樂,也從未感受到她的愛。

第一個關於爸爸的回憶,就是他帶着我去逛一個人山人海的商場。我擠在大人的腿間,緊抓着他的大手,但不知怎麼的,就跟他走散了,眼前只剩下一片陌生的大人的腿。我已經不記得後來是如何找到他的了。

在這樣的內心空洞的環境中,我逐漸形成了囤積的習慣。我收集各種物品——玩具、手工藝品、書籍、郵票、瓷器……總覺得快樂的時刻就藏在某一件珍藏的物品中,幸福的答案或許就藏在某一本書里。只要擁有足夠多的東西,我就能填補內心的空缺。然而,這種囤積習慣伴隨我走過了已過半百的人生,最終帶來的卻是無盡的混亂和困擾。

家裡堆滿了物品,床上、走廊、角落都被佔據,孩子們甚至不願邀請朋友來家裡做客。我不僅囤積自己的物品,甚至囤積孩子的物品,包括他們寫過的作文,畫過的圖畫,玩過的玩具。囤積已然嚴重影響到了我的生活,也影響到了我的家庭。我意識到,這不僅僅是對物品的執念,更是一種深層次的恐懼——恐懼與人建立連接,恐懼直面愛的缺失。

我太太是基督徒,總跟我分享神愛世人的道理。我告訴我的妻子,我一直知道我父母應該是愛我的,但我自己卻從未能真正感受到愛。我幼時更多地是感受到茫然及空白。我告訴妻子,你知道我有多難嗎?如果我連父母的愛都感受不到,我又如何能感受到或相信天父的愛,人間的愛呢?

感激的是,有一次,我在遠志明的講道中感受到了上帝的愛——陽光照耀着所有人,“他叫日頭照好人,也照歹人;降雨給義人,也給不義的人。” 這是一種無條件的愛,平等而偉大。然而,這種感動總是轉瞬即逝,生活的焦慮很快又將我拉回現實。

直到最近,我開始走進內心,深入研究囤積症的心理成因。我在一個視頻中聽到:囤積者通常在童年時期無法與父母建立信任和愛的關係,只能通過物品尋找安慰,建立一種替代性的慰藉關係。這句話擊中了我的內心,使我幾乎落淚。我終於明白,自己一直藏身於物品之中,是因為匱乏愛的體驗,一直害怕面對真實的人際關係。

就在有了這種認知的那一天,我的心彷彿被某種神奇的力量打開了。我開始回憶起父親對我關懷的點點滴滴:為了我上大學有更好的經濟支持,他在退休後重返職場工作,最終因中風才無法繼續;我工作後,又去上夜大學轉電腦專業,他每天為我準備晚飯,等我夜校下課回家,哪怕自己年邁中風,仍記得我愛吃的食物,並提前為我熱好。一次,他因頭腦不清,把飯熱糊了,我責備了他,而他卻像做錯事的孩子一樣怯懦地站在那裡。

這件事過去三十年了,而我,直到今天,才終於真正感受到父親對我的愛。我在生活中一味地焦灼,忙於完成各種的工作或任務,而忽略了他日復一日的陪伴,如今,我終於明白,那些點滴的關懷,本就是最珍貴的愛。正如朱自清終於感受到了他父親的“背影”一樣。

第二天午休時,我在街頭散步。這是一個積雪的晴朗天氣,藍天在頭頂無邊無際地延伸,鬆軟的白雲彷彿是我童年時見過的模樣,遠處的高樓像是玩具那麼小。陽光灑在身上,陽光灑在我的臉上,一下子,我的眼淚,就流淌下來。我不知道為什麼,但就在那一刻,我突然感受到了愛。原來,我父母對我的愛,對我的點點滴滴,正像是這陽光照到我臉上一樣,暖暖的,我瞬間深深地感受到了。

我一邊走,一邊流淚,感到無比幸福,也感到酸楚。我的爸爸去世有二十多年了。想起在他過世的那一天,我只覺無奈,卻哭不出一滴眼淚。但現在,我一下子感受到了爸爸的愛,對他的離世我也感到難過了。

我沒太注意,在路邊站着兩個高大的黑人義工,他們來自 NightShift——一個為無家可歸者提供幫助的基督教組織。他們關切地問:“Sir, would you like to have a cup of coffee?” 那一刻,我為自己的流淚有些不好意思。我謝絕了他們的咖啡,卻感受到了一種從未有過的溫暖。

下班後,我坐在天車的最前方,夕陽透過車窗灑在我的臉上,淚水再次滑落。這是我這一天里第二次感動,淚水細雨般無聲滑落。那一刻,我彷彿回到了童年,彷彿在商場與父親走失後,又重新找到了他。我感到爸爸正注視着我,他的愛如同窗外的陽光,一直默默地跟隨我。

這一天,我感到無比幸福。我的心不再是失落的,不再被忙碌和事務填滿,而是前所未有的平靜與溫暖,彷彿被彩雲映照的湖面,波光瀲灧,自足而安寧。

我終於感受到父親的愛,也終於真切地感受到耶穌的愛,世間的愛。我開始反思自己與孩子們的關係:我是否真正地愛他們?還是只是焦灼地完成養育他們的任務?過去,我或許更多的是在焦慮地帶他們,而非真正地用心去愛和陪伴。然而,現在我終於明白,真正的愛如同太陽,是一種毫無所求的存在,只是一味地照耀,只是自然而然地散發光芒。

我用了近60個四季,走過了這世上最遠的路,從感受不到愛的躲避與麻木,到感受到愛的觸動與柔軟。我終於走過了時間的狹窄的通道,我的心,也終於開始治癒了。

我開始嘗試斷舍離,慢慢清理家中的物品。我不再執着於囤積,而是學會珍惜與家人在一起的時光。每當內心感到不安時,我會提醒自己,真正的安全感來自於愛,而不是物品。囤積症不再是束縛我的枷鎖,而是一段讓我學會愛的旅程。

我相信,這份愛會繼續治癒我,讓我重新學會與世界連接。我也相信,當我學會無條件地去愛時,我的孩子也會感受到那份溫暖,感受到父母對他們的愛,源自那顆充滿包容與愛的宇宙之心。

記得在大學放假的時候,爸爸曾帶我去他退休後再次工作的農村。那裡有一個大果園,我曾跟着爸爸去過。清晨,果樹上的果實散發著香甜的氣息,我們沿着黃土路一起散步。如今,爸爸已經去世二十多年了,而我彷彿看見他在天上的一個美麗果園裡等待着我,滿樹金黃的梨子和橙紅的蘋果閃耀着太陽的光澤。

我聽見小溪的潺潺流水聲,而充滿蜜汁的果子就在溪水邊、在金色陽光中生長。爸爸站在那些果樹間等着我,就在那裡,他在陽光里,他在愛里等着我……

後記:囤積症在 2013 年被重新分類為獨立的精神疾病,其成因複雜,包括遺傳及環境因素的影響。在加拿大,約有 6% 的人口受到囤積症的困擾,希望他們可以得到幫助和支持。

心宇 2025-2-15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