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着天地的呼吸與脈動

唯有身處黑暗,才更珍惜光明。

人的心態與環境有三個的層次。

人的心態與環境有三個的層次:心隨境轉,心不隨境轉,境由心生。“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就是悲傷的心境影響到了環境的一個例子。你悲傷,世界也悲傷,你快樂,世界也充滿陽光。心是一切行為的源泉。在《箴言4:23》中,所羅門智慧地告誡我們:“你要保守你心,勝過保守一切,因為一生的果效是由心發出。”心態決定了對待挑戰的態度。如果心與主同在,我們的內心才能夠穩固,不受外界環境的影響。加拉太書2:20:“現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裡面活着。”,我自己是起浮變化的,但他是恆定久遠的。我們要讓基督住在我們心中,讓他充滿我的裡面。真是感恩,至聖至善至愛的主,可以住在我們裡面。只有與主有生命與生命的連接,(如同枝子連接在本源的葡萄樹上),才會有內住的不隨環境改變的心,才能夠長久保持內心的穩定和平安。所謂的 “內在的力量”,及“如如不動的心”,正是主住心中。還記得原先聽過的1985年援助非洲時美國歌星們所唱的“我們是世界”的歌曲,當主住我心,你與世界是一不是異,真是“我們是世界”。我與整個世界,我與浩渺的星空,都合一運行在太初有道的道中,運行在上帝的光及主的愛中。

4. 一切的安排是最好的安排。

在神的創造及大愛的層面上,我們是平等的。無論我們面對什麼樣的挑戰,即使我們無法理解眼前的困難,但我們仍相信神的計劃是完美的,神的安排是最好的。

上帝會在我們每一步的旅程中與我們同行。生活的挑戰,是生命的成長,是認識和體驗上帝恩典記號的時刻。讓我們在神裡面,欣然得勝有餘。

請以我的真名呼喚我,不管你喚的是誰的名字,是女孩,是強盜,是霸凌者,是小丑,還是我的名字,我都會回應:“有!”

一行禪師溫柔的音聲回蕩在耳,我像念頌咒語一樣,隨着他持續念頌:

請以種種真實之名呼喚我,

我才能覺醒,

也才能讓我的心門敞開,

那正是慈悲之門。

Beautiful alone shells straight from New Zealand! Each have their own amazing pattern and uniqueness!

心宇:我是溫哥華的一名程序員,但一直對文學和藝術懷有濃厚的熱情,曾發表過小說作品。我曾經歷精神健康挑戰,這讓我對精神健康、哲學、宗教和靈性成長產生了深刻的興趣。在2024年春季,我經歷了一次深刻的靈性覺醒。我希望在這裡與您相遇,共同走過即使是短暫的心靈旅程。我將分享關於移民生活、精神健康、哲學與宗教以及靈性覺醒的話題,希望能引發您的對生命成長的共鳴和思考。

無我有什麼?無及有,相對及絕對的關係。靈魂不滅,追求永恆。現象與本質的關係。般若思想

我是空,因為空是一切,空是存在,空是絕對,空是變化,空是永恆。

在佛教中,“般若”是一個重要的概念,通常翻譯為“智慧”或“般若智慧”。

般若思想
定義:

般若(prajñā):源自梵語,意指“智慧”,尤其是指對空性(śūnyatā)的深刻洞察。般若智慧不僅僅是對事物表面現象的認識,而是對事物本質的理解。
般若思想主要體現在大乘佛教的經典中,特別是在《般若經》系列中。
核心內容:

空性:般若智慧的核心是對空性的理解。空性是指所有現象都沒有固有的、自性存在,所有的事物都是因緣和合的產物。
無我:般若智慧認識到“我”並不是一個固有的實體,而是由各種因緣條件構成的暫時組合體。理解無我可以幫助我們超越個人執著和自我中心的看法。
一切法空:根據般若思想,一切法(事物和現象)都是空的,這種空性並不是消極的虛無,而是事物本質的真實狀態。
實踐:

般若禪定:通過禪定和修行,修行者可以體驗到般若智慧,洞察一切現象的空性,從而達到解脫。
智慧的培養:般若思想不僅僅是理論上的理解,更是通過智慧的培養和實踐來實現的。
總結
般若思想是佛教哲學中深奧的部分,主要涉及智慧、空性和無我的觀念。它幫助修行者從根本上理解世界的本質,並從中獲得解脫。

佛教中的“盤若”思想,或稱“般若”(Prajñā),是一個深刻的哲學概念,主要涉及智慧和空性。以下是有關“般若”思想的核心內容:

  1. 般若的定義
    “般若”(Prajñā)是梵語,意為“智慧”或“洞察力”。在佛教中,般若指的是一種超越普通認識的智慧,它幫助修行者超越對事物的表象,直接見到事物的真實本質。
  2. 空性(Śūnyatā)
    般若思想與“空性”(Śūnyatā)密切相關。空性是指所有事物都沒有固有的、自性的存在,它們的存在是相對的、依賴於因緣條件的。這意味着一切現象都是空的,因為它們沒有獨立的自性。
  3. 般若波羅蜜多(Prajñāpāramitā)
    在佛教經典中,特別是“大乘佛教”的經典,如《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般若被描述為“波羅蜜多”(pāramitā),意為“完美的智慧”或“智慧的到彼岸”。這種智慧是幫助修行者達到覺悟和解脫的關鍵。
  4. 智慧的實踐
    般若不僅僅是理論上的智慧,更是實際修行的體現。通過禪修、冥想和深入的思想探討,修行者可以逐步領悟般若的智慧,從而超越無明,達到解脫。
  5. 般若與中道
    般若思想也與佛教的“中道”教義有關。中道教義提倡避免極端的見解和行為,般若智慧則幫助修行者理解和實踐這一中道,即不執着於任何極端的觀點或自我。

總的來說,般若思想是佛教中非常重要的部分,它幫助修行者透過表象,理解和體驗事物的真正本質,從而獲得內在的智慧與解脫。

信仰與喪失理智有何不同?

彷彿在輕輕搖晃着我的心靈。天空變幻着陰晴,風輕雲淡,山間風聲與鳥鳴交織成一首自然的旋律。天地間的寧靜如同搖籃,溫柔地包裹着我的內心。

我平躺在碼頭上,感受着天地的呼吸與脈動。湖水與山林在我的視野中成為一幅靜謐的畫卷,而在這靜謐中,我的心靈經歷了一場前所未有的覺醒。雄鷹在高空緩緩滑翔,彷彿帶着我的心靈一同翱翔。思緒隨風在天空漫遊,我感受到一種與萬物融為一體的寧靜與深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