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瑪那•馬哈希忽然參透生死的靈性體驗

“與其沉迷於猜測,不如當下尋找永遠在你之內的真理!” 

“和平是你的自然狀態,是心智阻礙了你的自然狀態。當心智消亡,你便會了悟永恆的和平。”

印度靈性大師拉瑪那·馬哈希(Ramana Maharshi),印度上世紀徹悟本心的究竟覺者,國內讀者的了解尚少,但在印度和歐美地區,拉瑪那的影響力非常深遠,他的悟境被譽為達到了與佛陀、老子、耶穌基督共通的高度。他的教誨高妙玄遠、簡單有力,眾多靈性導師都深受其影響。《回到你心中》一書是國內有關其人的第一本書。他的修行思想是直指內心的,意在指導人們向內心發掘,認清自我,並以此獲得最終的寧靜和友愛。 拉瑪那·馬哈希及其追隨者克里希那穆提.艾亞爾都是得到自覺的靈。 

自覺的靈拉瑪那•馬哈希1879年出生,1950年卒於自己所建立的禪修院里。在17歲時經歷了第一次靈性體驗,忽然參透生死。有一天,他獨自坐在叔叔家中的一個房間里,突然一種死亡的恐懼極其真實而暴烈地攫住了他。馬哈希一直是個健康的孩子,當時也毫無病痛,然而他卻感覺到他在剎那間就要死去了。這狀況突如其來,也毫無徵兆。此刻的馬哈希在震驚之中,既不去追究這恐懼的由來,也不想求助於任何人。相反地,他聲色不動,在當下獨自面對這巨大的危機。他後來自述道:這死亡的恐怖在震驚中將我的心智驅轉向內了。我在心中自問:“現在死亡來了。這意味什麼?是什麼要死去了?這肉身死去了。”而我即刻便戲劇性地演出這死亡的發生。我模仿死屍將四肢平伸,彷彿全身僵冷地躺下,以便在更大的實感中參問。我閉口屏息以防發出任何聲音,或說出“我”或是其他的字眼。“那麼,”我對我自己說,“這肉身已死。它將被人送去火葬場燒成灰燼。然而在這肉身死亡之後,我死了嗎?這肉身是我嗎?它靜默而無知覺,然而在它之外,我卻感覺到我的人格完全的活力,以及在我之內的‘本我’的聲音。所以我原是超越肉身的精神。肉身死去,然而超越肉身的精神卻不為死亡所觸及。這即意味我原是永生不死的精神。”這整個過程並非緩滯的動念,而是活生生的真相的靈光乍現,幾乎不假思索地為我所直接體驗。“真我”原來真實不虛,是我當下唯一的實相,而一切關乎肉身的有意識活動都流入這“真我”。從此“真我”或自性便在一種強大的引力之中定於自身。死亡的恐懼永遠消失了。從此我與自性合一,永不退轉。念頭可能彷彿樂曲中的各種音符來來去去,然而“真我”有如襯底的基本音韻化入了所有其他音符,恢恢不散。無論肉身處於談話、閱讀或是他事之中,我依然定於“本我”。 

馬哈希就如此一悟頓至實相了。一般而言,修行人初逢實相的經驗往往是剎那間事,神妙的覺受在驚鴻一瞥之後便飄然而去,只留下恍然而惘然的回憶。馬哈希卻有如風吹花開,自然頓悟,而且一悟永悟,了達究竟解脫。他解釋,在霎哈嘉(Sahaja,意為自然)無念三昧之中,自我已經斷滅,如河流流入自性的大海而消失於無形,在此境之中個人已與自性渾然合一。 

馬哈希成道之後對世俗活動完全失去興趣,又不事生產,以此不見容於家人。六周後他離家獨自登上阿魯那佳拉(Arunachala)聖山,此後終生不再離開。起初他幾乎完全脫離了色相世界的一切活動,長時期沉浸在自性遍覺遍照的存在之中,對肉身的存活亦毫不關心。由於有求道者前來向他請益,他才以少量的食物維持住肉身傳道。後來來自印度與世界各地的弟子逐漸增多,形成了道場,此後他便開始了五十年如一日的靈性教導。由於馬哈希是究竟的覺者,他的教導超越了各宗教間的界限,而呈現出平等雍容的整合。他常在默坐之中以大能啟迪弟子內蘊的自性,認為沉默就是最鏗鏘有力的說法;然而為了解答弟子在修行上的種種問題,他也開口做出詳盡的回答。他平視各種修行路線如持咒、瑜伽、禪定等等,並以精闢的解說指出這些方法都意在平息心念,最後仍是歸向自性的了悟。

他最主要也最聞名於世的教導,則是一條引入直接契入自性的智慧之路。當弟子提出不切實際的問題時,馬哈希總是說先去知道你自己,再去了解其餘,以此方式簡單地將他推向對自己真身的探究。這智慧修行的法門在形式上單刀直入,只是去參問“我是誰?”它的意義在於集中心力去發現自我所從生的本源,而這本源就是自性。在參問之後也不須由心智來回答,只需要保持平靜,讓真正的答案自然而然地浮現。事實上它並不是心智或自我所能做的,因為自我並非我們的真性。它真正的涵義是自性在參問它自己,了悟它自己。

“我的死亡與再生” 問:前世今生的轉世之說,是否為真? 

尊者:若無明存在,則前世今生的概念必然存在,然而,不論現在、以前、未來,並無轉世可言,這是真理。 

問:有修行者,能知其前世,是真的嗎? 

尊者:你尚未知今生,便要知前世嗎?先了解今生為要。今生所知有限,已令你折磨受難,何苦要平添無謂的知識,增加負荷呢?若能自真我的高階以觀,則在此虛幻世界的死亡與再生,不過是認同此身為我之無明而已。昧於真我的無明,使人身的生死不斷流轉,但了悟真我者,其心思已滅,並臻高階之真理層次,則其人並無生死可言。只有昧於真我,認同身體者,才在人身的生死中,流轉不盡。 

問:人死亡後,其情形為何? 

尊者:請着眼於今生現況,莫擔憂未來,未來會自理。你始終存在着,你在清醒的存在狀況,與睡眠時的存在,完全相同,為何要分別二者的不同呢?你在睡眠時,會提問出生後的事嗎?為何在清醒時,要提問死亡後的事呢?讓生者慮及出生後的事吧. 

問:佛教的觀點,不認同靈魂有延續性的個體,但印度教承認有轉世的自我個體,靈魂是否為印度教所稱,一再轉世,抑或只是一團心智習性? 

尊者:真我永續而不異,轉世的自我個體,是屬於低階層次,亦即思維層次,但了悟真我超越此一層次。 

轉世是生命本然的“在”,被扭曲而虛幻流衍,故佛教否認之。吾人之無明,是認同無自主性的軀體,而與精神混淆。 

問:我們不應尋求不再出生嗎? 

尊者:先找出是誰在出生?是誰在死亡?當你入睡時,曾思考再生或現在清醒的情況嗎?先找出現在問題的起源,然後得到答案,你將發現,現況無出生,亦無苦難。真我統攝一切,全然吉祥,甚至現在吾人已免於再生,何必自困己身呢? 

問:尊者你的意思是說,我們從未出生嗎? 

尊者:是。你認同你是這個身體,因此,以身體的生死,視為你的生死,但你並非這個身體,故你無生亦無死。 

問:所以,你不支持再生的說法。 

尊者:不,我要你摒除再生的困惑。是“你”在想你將再生。注意看,這個問題是誰提出的,除非找到那個提問者,否則,諸此問題,永無答案。 

問:渴望生命或渴望再生的原因是什麼? 

尊者:渴望生命,乃生命內在的本質使然,但自我誤認軀體為自己,意識雜糅其間,導致渴望再生,以期延續生命。雖然如此,這種錯誤,必須終結,消融於真我,而得永生。再生的真諦,是指精神上自我的死亡,這是耶穌釘在十字架的涵義。 

問:通神論(theosphy)說:死亡後再生,其間相隔五十年至一萬年,為何如此? 

尊者:兩個意識狀態的估量準則,並無彼此牽連關係,所有此類的估量,均屬假設。每個生命個體死後再生,所需的時間不一,然而必須確實了解的是,並沒有靈魂往來,但有個體心思的萌起與運作。無論在什麼狀態下,心思起應,便認同身體,在物質界成為物質之身,在夢境中便成夢者之身。夢中有雨,身便淋濕,夢中罹疾,身成病體。軀體死亡後,心思暫停活動,但過些時不久,心思在另一靈體、另一世界,復起活動,直至找到新的軀殼,轉成所謂“再生”,但這些現象對悟者而言,不具意義,因了悟真我的悟者,其心思已滅,不復萌起,身雖逝亡,不至再生。他的生死虛幻之鏈,已然斷絕。在此,必須清楚明白的是,整個生死過程,乃是心思所萌起而運作的虛幻,實則,在了悟真我的全盤破除虛幻下,無生亦無死。 

問:人死後,其個體性的魂魄已消逝,猶如河流入海,已無河流可言,不是這樣嗎? 

尊者:你看芟除樹枝,不久復萌,只要樹之根本仍在,則枝葉茂長;同理,人死時,個體性魂魄之習性,暫時沉入本心,但未滅絕,適時於再出生時又復起,這便是個體性魂魄再生的道理。 

問:我對人死與再生,仍感困惑,終究而言,人之出生與再生,皆屬虛幻嗎? 

尊者:若有出生,則斷無只有一世的出生,那是一系列累世的再生,為何你會在今世出生?你將以相同的理由及心態,持續下一世的出生。若你能問:到底是誰在出生?或問:是為你或別人而出生、死亡?則你將尋獲真理,而燃盡業報,使你不再出生。經文記載:只要了悟,便消盡累世無數的業報,猶如點燃火苗,便炸光滿山的火藥。那是自我在肇造整個人間生與死的世界,無數的學問,不盡的探討,堆砌成龐雜而困惑的論述,若經由探究真我而消融自我,則整個世界及一切學問將灰飛煙滅,獨留真我,炳然長存。——《真我與我:拉瑪那尊者的生平與教誨》摘錄

關於拉瑪那·馬哈希(Ramana Maharshi) 的中譯書籍: 

《回到你心中》 

譯自《The Spiritual Teaching of Ramana Maharshi》收錄尊者三篇談話集《我是誰?》、《靈性指導》、《馬哈希福音》記錄馬哈希開示參問法門,以及他對於內在、體驗、沉默、心智、智慧、自性和寧靜的開示,一展尊者教法精要。 

《走向靜默 如你本然》 

譯自《Be As You Are》為David Godman總集650則馬哈希與訪客對答,分六大主題:真我、參究與歸伏、上師、冥想與瑜伽、親驗、理論。為尊者教義編纂中佳作。 

《印度尋秘之旅:在印度遇見馬哈希》 

英國記者保羅·布魯頓行遍全印度探訪靈修者,最後他回到馬哈希道場,坐於尊者的靜默中參問自性。此近一年的尋找靈性之旅後收錄於《A Search in Secret India》一書,令馬哈希在西方名聲大振,引發眾多西方人去南印尋訪馬哈希。 

《真我與我》 

編譯尊者生平六章;對話七章:分為認清我、探究真我、臣服、上師、神、我在人世間、了悟真我;以及摘取格言警句的粹言篇。

《聖者》 

作者:毛姆 (William Maugham,1874-1965);摘自《觀點》。毛姆在1936年與馬哈希的見面讓他印象深刻,事後閱讀許多資料寫下此傳記。

作者:自然減壓冥想 簡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