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巨變與苦難中的反省

梁燕城

聖誕本是仁愛的節期,但卻到處傳來血淚消息。伊拉克烽煙處處,血流遍野,不知多少人失去了親人和家庭。印度洋一個震動,滔天巨浪湧向多國,即奪去超過二十餘萬人的生命,摧毀了百萬人的家庭。當洪水如巨牆涌至時,不少人被大水沖走,在激流中掙扎求存,情景確是驚心動魄,只見井然有序的城市和渡假區,轉瞬間秩序變成渾沌,倖存者在廢墟中尋覓親人,父母抱着孩子屍體痛哭,令人心酸。

改變以人為中心的思維模式

從大自然的變化發展來說,一場地震、海嘯,原本只是自然界的變化,並不能成為災難。 上帝創造宇宙,使大自然根據規律運作。 上帝除了在特殊啟示時,會有超乎自然的神跡外,在創造的秩序上,會限制自己的全能,不加干預,使規律穩定化,客觀地自動運作。因此,大自然是一個龐大的中性系統。空氣、地殼、大海,力量相互影響,按自然規律而變化,並且不斷在發展中平衡。如大氣中高氣流流向低氣槽或大地在摺疊或斷層期間,會有突然、大規模的巨變,這是自然客觀的規律。中性的變化原不是災難的意義,如果在無人的大沙漠地震或海嘯巨浪沖向南極,均無災難可言。只有當這些巨變發生在人類聚居之地,使人建造的城鎮被毀,人命突然失去,於是站在以人為中心的觀點,稱之為災難。

上帝創造人,具自由、理性及創造能力。 上帝也限制自己全能,不干預人的自由,並賦與人管理和保育大自然的責任,掌握大自然的規律,學習與自然和諧相處,將自然萬物加以智能的管理。本來人的知識,可以掌握海嘯的來臨,而事先逃避,即不成災難,但由於南亞各國政治腐敗,加上旅遊的金錢利益吸引,對巨變的預警置之不理,結果才形成對人的巨災。這個根源是「人為中心」思維,使人失去對大自然變化的警覺。

「人為中心」的思想,是從對人有利的角度思考問題,對大自然加以改造以就人的利益。例如為了經濟利益,人會濫用和浪費資源,終於使大自然的平衡受損。

「人為中心」的文化,與現代資本主義及國家的民族主義結合,就變化成以金錢和權力為中心,人民和政府都將心思放在爭權奪利,不斷的爭戰上,大家都不用心去管理好大自然,當然也不在意海底地震的可能危機。否則若有預警,海嘯就不會帶來巨大的人命損失。

科學、哲學家圖拉明(Toulmin)曾提出環境保育的思想,他認為必須突破「人為中心」的思維,建立「宇宙為本」的思維。只有當人從宇宙整體角度看萬物,自然萬物以其自身的真相呈現,而不再有人加以自私的判斷,如此人才會按自然本身的生態需要來管理好萬物,也對自然突變有所監控。

不執迷短暫事物克服人生苦痛

痛苦從來不是一個實物,也不是一個「存有物」,而是人心靈的感受,主要來自人心靈對現實的要求,如要求幸福、快樂、滿足,但當人所遭遇的現實與要求不一致的時候,痛苦就產生。現實是變幻無常的,一切都在聚和散,興起而又消滅之中。當人得到時,他要求已得到的幸福和富足永遠保留,但現實變化將之摧毀;當人企盼得到更大成就,且得到他人的欣賞讚美時,現實卻達不到成功,而且他人又多有憎惡攻擊。人力求年輕美麗,但現實卻會衰老、醜陋,而且死亡。人心靈的本性往往追求終極、永恆的完美,但當人錯誤地將短暫、有限的事物當成是永恆的完美時,如執着名利、財富、權力的永恆時,那麼將來一定痛苦,因為這些都短暫有限,隨時會在時間流化中消失,轉眼成空,人心靈於是陷入痛苦之中。

大自然的災難,正是表明現世所見的萬物是在時間中不斷變化的,發生巨變時,就成為所謂災難。

人要克服痛苦,必先用智能觀察萬物,知萬物的變化起滅,原是正常,人的生老病死也是正常。只因突然發生,我們感情上難以承受。若以洞察之心來了解變化和短暫,不把永恆誤置於這些有限事物中,心不執迷於現世,即可把一切成敗得失看為平常,而不致進入悲苦憤慨,不能自救之境。但面對苦難,不能只是接受,還須進一步省思,為何我們見到他人有苦難時,總有不忍之心呢?這種惻隱之情,正顯明宇宙人生必有更大的價值與真理存在,不只是物質世界的偶然聚散。

人心靈對他人受苦的悲憫,來自人類一種同體之情,人性的價值本來就植根於人類普遍的仁愛與良知。只可惜因人的自我中心和各種罪過,而扭曲人性的善。然而,苦難的發生,更能使人明白生命的可貴价值,而能走出醉生夢死,迷執於現世繁華的生活,尋索仁愛的根源,宇宙之主宰。

由人性的美善反省,我們可進一步相信和揭示宇宙以仁愛慈悲為本體,才使人心靈有悲憫和憐愛之情。這仁愛本體即是有悲憫與親情的 上帝。 上帝是天父,祂主動以愛心臨在人間,而產生特殊的啟示和救贖。祂對苦難的處理,不是用全能強迫人間變善,卻是親自在人間與人共渡痛苦。耶穌基督是道成肉身地來到人間,祂沒有用大能來迫人接受祂,卻以愛心撫摸和安慰人心的悲痛,更選擇被釘死在十字架上,與一切受苦的人共同經歷苦難,也承擔和寬恕人的罪過,再死而復活,使苦罪轉化為新的生命,新的仁愛能力。

耶穌基督的受苦和復活,在絕望的深淵中創造了盼望,又將痛苦轉為寬恕、仁愛與憐憫,因而使受苦的人得安慰,也使人學會安慰他人的痛苦,如保羅所云:「我們在一切患難中、祂就安慰我們、叫我們能用 神所賜的安慰、去安慰那遭各樣患難的人。」(哥林多後書一章4節) 因 上帝的同在,人即可克服和轉化苦難,成為無盡的仁愛動力。

原載 真理報加西版2005年2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