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學的悖論

基督信仰一直面對許多悖論的存在,正如齊克果強調「上帝以人的形式存在過,他降生、成長等等,因此這無疑是一個絕對的悖論(absolute paradox)」。[1] 杜倫斯(Thomas F. Torrance)亦指出,神學所探討的真理就是上帝在時間和空間中的存有,那永恆者在暫時的存在裏運動,因此必須突破理性在世界範圍內的確定性的客觀知識中發展的其他的習慣與結構;簡單而言,悖論就是神學建構中的基本元素。
神學的悖論在基督教核心教義 — — 基督論裡達到頂峰。巴特在《教會教義學 IV.1》〈§59 神子的服從〉論到道成肉身、神捨尊降卑為人、進入異鄉全是個謎團,在理論上和邏輯上都是絕對的悖論;其與在上帝本身與他自己的存在與本體之間,以及他作為由他創造的世界的調和者的活動和工作之間,本質上就存在巨大的鴻溝。[3] 雖然神學家在歷史中多番努力,試圖為神人二性共存的狀態建構出較為理性的學說,例子有較近代的「虛己基督論(kenotic Christology)」、「二意志說(two minds)」和「二意識說(two consciousnesses)」等,不過前者的學說在處理「耶穌如何看待自身的神性」、「耶穌運用自身能力到何等程度」等問題仍然存在許多開放的解說空間,後兩者卻面臨近乎異端涅斯多留主義(Nestorius)「基督二性連接說」的批評。
奧爾森(Roger E. Olson)在《統一與多元的基督教信仰》中指出,以上兩派理論的思想家需要承認,道成肉身之奧秘的奧妙,是人無法臆測去解釋的,並且他們的理論也不過是就一個奧秘而提出的理論而已。他認為教義性的神學很多時出於維護某些信仰的概念,特別是異端的錯誤信念,難免令教會在神學反省過程中過度反應,造成鐘擺效應,產生非此即彼的神學。不過在很多情況下,教義上的分歧是具有兼容的空間的,例如是道成肉身、上帝的三一、預定與自由意志等核心教義。

而事實上,與希臘邏輯大相徑庭的希伯來思想從來不忌諱於建構充滿悖論的信仰,希伯來有一種思想方式被稱爲「單元邏輯(block logic)」,那就是把不同的概念分為不同的獨立思想單元;但不同的思想單元拼合並不一定顯得合理,尤其是如果一個單元代表人的想法,一個單元代表神的想法,就顯得更具張力;例如出埃及記說上主使法老的心剛硬,但不代表法老的自由意志並不存在。 希伯來文化認定「一切皆在天手中,除了人對天的敬畏」, 他們知道自己在日光之下,並不會知道所有事情的答案,因此他們拒絕把事情分析排列成系統,不強求把各樣奧秘解說清楚,因為奧秘的事、表面看來自相矛盾的事,往往是上帝的標記。
因此,當悖論就成為人類認知暫時的終點,學習信任自己所不完全明瞭的事,就成為了希伯來人所言的智慧。這當然不是指信徒毋須在信仰上作出任何理性的思考,但我們必須明白,悖論基本上是希伯來聖經中以色列民族經歷上主的方式。當我們迷失在真理的張力之中,就顯出人類的無知和渺小,而這正是喚起我們由衷敬拜上帝的動力,亦是信心的意義所在。
但願我們都在悖論中遇見上帝,敬拜上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