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信仰行到底

修行方法的更新和总结

一路在网络上寻寻觅觅。一开始就接触到了埃克哈特·托利。对其很多说法充满了质疑, 一度走向了虚无主义。回到现实后, 接触了缠师李彪, 然后粗浅地了解了些许上座部佛教, 到元吾氏, 与神对话, 再到灵天赐, 最后寻到了杨定一博士。

跟随着心走来, 回过头看, 这是一个开局总览, 然后由浅入深的过程, 让逻辑的理越来越顺, 对心的信任越来越深。埃克哈特·托利是入道之人, 他的话语和观点是直接从”道”出发的, 因而对于用”脑”来理解的我来说, 是不可接受的。缠师李彪打开了我个人的思想局限, 本位论就是二元对立论, 是这个世界的根本和前提。从本位论来理解世界, 会有一通百通的感觉。元吾氏毫无疑问是见性了, 见性后又落回到了更细微的领域和人间。他对”道”的描述, 立刻让我联想到了道德经中的”有物混成”, 从而认定”道”是真实不虚, 可以追求的。

通过与神对话, 对我而言, 更多的是从逻辑层面来理解整个世界的架构。而灵天赐, 可以说我能直接体验到他个人飞快的进步, 是如何从见性走向入道的。从他那里学到了很多。寻到杨定一博士之后, 我的心最终告诉我, 不用再去寻更多的人, 更多的法, 就是这位了!!!

从”道”的层面看, 没什么修行和方法可谈的。一切本是, 应是, 如是, 一切自在。就是这么地轻松和简单。
谈修行和方法, 都是大脑和小我在谈, 其唯一的目的也只是, 不断地消融大脑和小我。是一个让小偷扮演警察去抓小偷的故事, 就是这么地矛盾和困难。

因而, 杨博士会反复强调, 靠修行是无法入道的。修行最多只能让我们停留到大我。最后是”道”来渡我, 把大我吸进去。

为了让大脑的思绪不再那么地连续, 为了让小我的外壳不再那么地坚固。才会有修行, 法门一说。
而所有有效的修行和法门, 都是为了阻断那连绵不绝的思绪, 让大脑静下来停止工作, 让无思无想的状态尽可能延长和持续。

归根结底, 有如下方法可做到这一点。

专注 (从小我出发, 观某个点. 不给大脑留空挡)

专注于外

公认最适合入门, 最安全的, 是专注于观呼吸
尽可能少的控制. 但就算控制呼吸了, 也不会有什么问题.
个人采用 “点-线-面-空” 呼吸法. 可参考空海法师的 观呼吸修行要领 观呼吸心法
首先养成如下习惯: 舌抵上腭, 腹式呼吸
“点”: 刚开始呼吸, 注意力放在空气进入鼻腔的过程, 为”点”
“线”: 观察空气从鼻腔一路向下到腹部的过程, 为”线”
“面”: 观察腹部充满空气, 不断扩大的过程, 为”面”
“空”: 停顿的些许时刻, 是最为轻松自在的”空”.
最后, 尽可能的拉长呼气. 整个过程为深呼吸, 长吐气, 呼吸吐气时间比从1:2 到 1:4 皆可. 并尽可能在整个吐气过程中, 将意识停留在”空”.
“点”始终是一个非常好的找回注意力的时刻. “点线面” 是非常自然快速的深呼吸内观, 重点是体会无思无想的”空”.
专注于所闻. 如 观世音耳根圆通法门. 最好专注于背景中的空挡和”空”, 而不是前景中的音声和语句.
专注于口念. 如数息, 念咒, 诵经等.
专注于所见. 如 萨古鲁TED演讲 自述他的开悟经历
专注地观身体的一举一动. 如马哈希体系.
不推荐在无指导的情况下用观想的方法. 如白骨观等, 走火入魔都是由一个”想”字而来.
尽量顺其自然, 不要去”想”和”控制”. “想” 和 “控制”是走火入魔的根源.
如白骨观, 不净观. 容易有自杀倾向.
如控制气脉走向. 容易走火入魔.
和尚闭眼, 敲木鱼, 念诵佛经, 手拨佛珠.
让所有的外在变得单调. 如果真的能专注于任何一者, 都会是有效的.

专注于内

专注地观感受的起伏变化
个人的体验是: 某些根深蒂固的负面感受冒出来时, 牵引力是巨大的, 要保持专注非常困难.
我通常会用臣服的方法来应对, 直面这种强烈的感受, 接受到底. 譬如: 痛吧, 痛到底… 悲伤, 悲伤到底吧… 受不了了, 接受自己受不了了.
其实真陷进去了, 也没什么可自责的. 出来后, 接受自己这一次陷了进去, 调整心态, 继续保持专注便是了.
专注地观思绪的起伏变化. 如雪乌敏体系. 灵天赐的观念头.

要点:

只是客观的观察思绪和念头的起伏来去.
千万不要去控制, 因为控制的主体还是念头, 典型的头上按头, 最终造成精神疾病.
观念头是一种起步困难, 但极其有效的修行方法
从修行的最终目的就可看出: 让大脑静下来的最好方法, 就是直接观大脑自身.
大脑喜欢抓一点东西作为自己的本, 好方便进行比较判断.
在观念头刚开始的时候, 大脑最容易做的事请就是产生新的念头 “我刚才观念头了吗?”, “我刚才想了什么?”
观念头应该是越来越轻松不费力的, 知道的越来越少, 越来越模糊. 否则方向就错了.
刚开始观念头, 会很想知道”在想什么”, 认为这是观的清楚, 观的好. 甚至”想”消灭新的念头. 但这是错的方向.
拿视觉举个例子: 就如视线聚焦在某一个点上, 很希望把某个事物看清楚. 很显然, 这是费时费力的.
而轻松的观念头, 只需要知道自己”有”了一个念头, “闪”过一个念头, 这就够了. 不用再去回想, 去在意之前的念头是什么.
再拿视觉举例子: 就如用余光, 知道旁边有个东西, 或闪过一个什么, 这就够了. 而不用去费力地聚焦和识别出那是什么东西.
专注于觉, 忽略主谓宾一切细节
观念头到一定程度后, 念头越来越少, 好像不知道观什么了. 秉持着少就是对. 自己采用过专注于一切动的方法
觉到大脑动了 – 起过思维. 是什么思维? 不在意, 无所谓.
觉到痒/痛 – 痒过痛过. 为什么痒, 为什么痛? 不在意, 无所谓.
觉到抓痒, 觉到痛的持续 – 要抓多久, 要痛多久? 不在意, 无所谓.
吃饭时, 觉到咀嚼. 走路时, 觉到脚抬, 觉到脚落. 觉到手动了. 觉到情绪起…
说话时, 觉到在说, 或喉结在动. 此时由于大脑高速运转(要听, 要分析回答, 要说), 要依旧保持”觉”, 是比较困难的.
再往后, 只知道在”觉”, 只知道”在”.
“觉”到动了什么? 不知道. (是大脑想知道, 心不需要)
“觉”到怎么动? 不知道. (大脑需要知道, 心不需要)
“觉”到哪里在动? 不知道. (大脑需要知道, 心不需要)
谁在”觉”? 不知道. 确信”在觉”就够了.
始终专注于”在觉”, 然后连”觉”都不需要了, 专注于一个”在”就够了.
“观自在菩萨”, 用的便是专注于”觉”, 观自己的本”在”.

专注和观的优缺点

专注和观的诸多方法, 都是站在小我和人间视角出发. 能见性, 无法入道.
“观自在”的方法除外, 这是从”心/大我”的角度出发的.
每个人都有自己擅长和合适的方法. 没有最好的, 只有最合适的.
刚开始, 有必要进行一些刻意的安排, 时间, 地点, 来个所谓的”专修”, 譬如坚持打坐, 数息等等.
这可以让过于烦乱和粗糙的思绪有机会静下来, 体会到一点来自”道”和”心”透进来的喜乐和平安, 相当于培养兴趣和信心.
随后, 需要自己多尝试尝试, 让某种方法或某些方法的组合融于自己的生活, 能随时随地的修行.
要点: 只用客观的观察就足够了. 独自练习时, 不要用”观想”, 不要去”控制”. 走火入魔都是从”想”和”控制”开始的
不要观想”脉轮”, 不要观想”光明”, 不要观想”出体”, 不要观想或控制”气脉”.
不需要控制念头的生灭, 不需要消灭情绪, 不需要消灭习气, 不需要否定任何负面感受, 也不要肯定任何正面感受(包括入定后的喜乐, 种种异象).
只需要默默地保持观察, 不介入, 不评价. 所有的这一切都会自己消融掉. 有些立刻就会消失于体内, 有些则持续地久一点.
对于一些顽固的体验, 可改用臣服的方法, 接受到底.

参和臣服 (意识回转, 站在”心/大我”的角度观一切)

参: 我是谁?

这是一个终极之问. 有具体回答的答案, 都是错的.
用头脑是寻不到答案的. 但可以经验到”我是谁”: 我是”我是”.
因而有一个法门: 不是这个, 不是那个. 所有能描述的, 能显现的, 全都不是!
但头脑却可以将其识别成什么都不是, 落入”空”, 虚无主义.
进一步否定”空”, 否定虚无主义. 就有了”非空, 非有, 非非空非有”.
在二元架构下, 其实否定一切等同于肯定一切. 所以也可以说”既空又有”.
最精炼的一句, 还是”道可道, 非恒道”.
即便说透了, 那我们的头脑, 能承认自己的局限和无知吗? 能接受自己理解不了”道”吗? 能放下思辨, 进行实修吗?
起了任何念头,情绪. 及时问一句: 是”谁”有这个念头, 情绪.
是小我啊.
这样自然就产生一个大回转, 阻断了小我和头脑的进一步发展, 比较, 分别, 进化.
进一步问一句 “我是谁?”. 一片寂静, 没有答案, 自然落回到大我的层面.

参: 我在. 自在.

“I am that I am”. 观”自在”菩萨.
这都是声明和暗示”我”本在, “我”就是”我”.
杨定一博士非常推荐: 呼吸法+我在. 吸气时, 念”我”, 呼气时, 念”在”. 整合了”专注”与”参”的方法.
臣服.
臣服的前提假设就是: 一切本是,应是,如是. 完全的信任这个天地宇宙, 信任”道”的一切.
一切都好. 没有问题. 宇宙不会犯错.
要入道, 这是一个绕不过去的法门.
达摩祖师: 二入四行中: 随缘行, 无所求行.
耶稣: 神圣的父啊,您向我降临吧,我做好了一切向您臣服的准备!
拉玛那·马哈希, 埃克哈特·托利, 杨定一.
此刻当下.
nowhere, just “NOW” “HERE”.
从”道”的角度, 是不存在时空的. 落回到人间, 就只有”此时”和”此地”. 唯有”此时此地”为真实.
专注于此时此刻, 便是心流.
臣服于此时此刻, 便臣服于一切.
承认只有此时此刻, 大脑就会失去参考点, 就打破这个由二元对立为前提而建立起的世界.

参: 大脑宕机.
禅宗的”参”.

其本质是让大脑思考一个无法回答的问题, 然后外界突然打断这个过程. (如摔杯)
这时候, 大脑顿时宕机, 会浮出来一些不同以往的感受和觉知.
打个比方, 就是电脑处理程序时, 遇到异常中断. 就宕机了.
做个实验: 让大脑死循环宕机.
大脑自问: “谁产生了这个念头”, 并观察到这是一个念头.
步步紧逼: “谁产生了这个念头”, 并观察到这还是一个念头.
速度越来越来快, 刚刚问了”谁?”, 观察到这个念头升起, 立马再问”谁?” … 不断重复.
直到大脑消耗越来越高, 越来越累, 放弃自问自答为止.
这时候, 会浮出来一些不同以往的感受和觉知. 这个就是对的方向.
无所求的真行善: 是整合了臣服和参的大法门.
关键是无所求, 不求任何回报, 不是为了修来世, 消业力, 求善缘而行善! 这是一种彻底的臣服
行善的行为, 本身就在暗示”我是善”, “我是一体”, 是一种圆满, 无分别, 一体的声明.
难度: 大脑的抗拒.
直接用参和臣服挺难的, 因为其前提假设和大脑的已有认知是完全颠倒的,
因而会习惯性的觉得毫无道理, 不可能, 自然的产生抗拒和排斥.
我最先接触的就是埃克哈特·托利. 第一次实践<当下的力量>就有了”奇怪的”感觉.
大脑对那种感受是 “嗯, 很舒服, 但我怎么产生幻觉了”?
伴随着质疑心, 我还是努力地尝试了里面的方法. 结果发现自己快陷入虚无主义了. 于是彻底放弃了埃克哈特·托利的方法.
现在回过头来看. 是因为埃克哈特·托利直接站在”道”的角度传授观点. 而我的大脑开放度不够, 无法容下这些观点而重新做了演绎和解释.
痛, 太痛了, 不想玩这个游戏了.
抓到了臣服这么一根稻草, 抓到底.
好奇心. 我是谁? 世界是什么?
头脑建立一套新的逻辑, 一切只是游戏.

<与神对话>系列, 对于打破旧逻辑, 建立新逻辑很有帮助.
但其实所谓的新逻辑也只是大脑的东西, 最终还是要丢掉的.
参和臣服, 是一条可以从头走到尾的法, 走到最后, 两者自然地消融于大道.
难度: 自己能不能信到底, 能不能行到底.

外部条件的作用
毒品
毒品很容易就让大脑宕机, 并取得无与伦比的快乐和幸福
毒品和修行体验的异同:
毒品有成瘾性, 社会危害性严重. 修行不具有成瘾性.
毒品的体验是短暂的, 不稳定的. 修行到最后会是持久的, 稳定的.
毒品的体验依赖于外部条件. 修行的体验应该不依赖于任何环境.
毒品的副作用是巨大的. 修行可以没有任何副作用. (说可以, 是因为有人会走火入魔, 有人认为必须离世专修)
毒品喜乐的高点很高, 但高点逐渐变低, 而落回的低点更低. 从平安喜乐的趋势角度看, 是不断地下滑.
修行喜乐的高点可以很高, 而更重要的是: 低点不断的变高, 最终归于宁静. 从平安喜乐的趋势角度看, 是不断地上升.

极限运动
由于高度危险性, 因而大脑只能专注于每个当下, 产生心流.

左脑中风
参考 吉尔·泰勒的<左脑中风,右脑开悟>.
因为外部原因, 导致左脑完全宕机而产生的体验.

修行的评价方法
回到小我, 如果一定想要抓点东西, 知道有了点”进步”. 那么关注点最好放在低点的不断提升上.
修行的关键不在于取得的高点有多高. 如果专注于明心见性, 有气感, 脉轮打开, 出体体验, 灵体轮回等等, 都还是头脑的作用, 是错误的方向.
取得这些体验又如何? 如果想着重复这些体验, 请仔细想想, 在”心”的层面, 有进步吗?
修行的”进步”在于:
在相似的不顺或顺的境界, “脑”运作的时间越来越短, 臣服的越来越迅速和彻底, “心”在的持续时间越来愈长.
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道理: 只有低点的不断提升, 才能定义为上升趋势. 只关注取得了什么这种高点, 是谈不上”进步”的.
如果专修时, 我感到平安喜乐, 一切都好. 那么, 回到人世间, 面对麻烦的事, 讨厌的人, 看不惯的不公平, 还能想到修行吗? 还能专注吗? 还记得参吗? 臣服吗?
面对好事喜事, 开心的不得了, 还记得自己的初心吗? 能想起来参一下吗? 继续修行下去吗?
如果专修时, 我体验到了种种境界, 甚至觉得我”开悟”了, “得道”了. 回到人世间, 面对一切外境的起伏, 能依旧每时每刻保持着”在”吗?
很显然, 谈修行进步的, 依旧是我们的大脑. 是大脑预先给自己定下一个明晰的自我消融的标准, 避免半途被更细微, 更神圣或更恐怖的体验吸引而再度跑偏.

杨定一博士, 不是法的法
我将放下明心见性这种阶段性”获取”的路. 放下一切期待, 无所谓是否明心, 是否见性, 是否入道.
从”道”的层面讲, 都一样的. 从人的观念出发, 才产生这么多的派别, 法门.
杨博士从世间出发, 非常耐心, 用着正向鼓励和包容的方法, 多角度的进行切入说法. 逐步深入, 转到”道”的角度, 说明本没有什么法可说的.
可以体会到, 杨博士对不同类型的修行者充满了包容心. 让有兴趣的人总能抓到一条适合自己的法来前进. 相较于旧有的传承, 不拘一格, 灵活多变.
而过去的法, 传着传着, 就会僵化和死板, 执著于要用’我’这一派的方法. 变成用’法’来择’人’, 从而将人分为了’上中下’.
相信和采用”参和臣服”, 一路走到底.
有任何感悟了, 是谁在感悟? 继续参. 一切都好, 宇宙不会犯错. 继续臣服.
明心见性了. 是谁明心见性了? 继续参. 一切都好, 宇宙不会犯错. 继续臣服.
开悟入道了. 是谁开悟入道了? 继续参. 一切都好, 宇宙不会犯错. 继续臣服.
不是’我’解脱, ‘我’只能不断地放下, 最终, 让’道’来解脱’我’.
没有期望和比较, 要做的只有坚持, 坚持到成为习惯. 这种没道理没原因的坚持, 能靠的, 只能是信仰了.
而一切的前期理论和修行实验, 不如说就是为了培养出这份信仰.
理论结合实验 -> 发现圣人所言不虚 -> 放下理论坚持实验 -> 形成信仰 -> 信到底行到底 -> 无条件的习惯 -> 某一刻或某一辈子便瓜熟落地.
其实所有的法门, 释迦摩尼都讲了个透.
譬如专注, 四念住就方方面面都包含了.
譬如参和臣服, 达摩祖师的二入四行论. 完全包含, 还多了一个更积极主动的报怨行. 都是站在”心/大我”的角度来修行的.
只是后人出于不同的认知和目的, 不断的分类区别, 总结归纳, 越分越细, 越弄越分离, 居然产生了如此多的流派.
大脑不再有矛盾
相对世界和绝对领域.

名词说明
相对世界: 人类观察和认知的世界, 局限的世界.
绝对领域: “道”, “梵”, “一”, “一体”, “意识”.
任何用相对的语言来解释绝对, 都会出现矛盾点.
这里的矛盾点就在”相对”和”绝对”的说法. 大脑会将相对, 绝对进行二元对立化.
认为相对和绝对是两个相互对立的观念. 可能认为能从相对认识到绝对.
说相对和绝对, 对大脑而言, 本质还是二元对立的观念.
必须强调, 这里的绝对, 并不是相对的对立面. 绝对就是绝对. 包含着一切, 包含这个微不足道的相对世界.
这个绝对领域, 可以体验, 无法认知, 无法向世人准确描述.
见性, 是亲自体验到了这个绝对领域.
入道, 是随时随地的”在”这个绝对领域中. 没有主体的’我’, 没有客体的’世界’, 没有任何’动作’, 没有’时空’.
人的观察和认知是局限的, 相对的. 用相对是描述不了, 也认识不了绝对的.
人类观察和认知的世界, 是大脑基于二元对立, 本位论, 不断的比较分别而建立起的世界.
用相对是描述不了, 也认识不了绝对的. 但可以体验绝对.
<道德经> 主要是站在绝对领域来直述的, 就是直接字面的意思.
因而被篡改的最少, 站在绝对领域, 一切简单.
绝对领域是不可说的: 道可道, 非恒道.
见性的描述: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地母
绝对领域无二元对立, 一切平等.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不仁, 大家还能接受, 因为不是个人么, 没感情可以理解.
圣人不仁, 感觉是个没感情的人. 很多人无法理解和接受.
这里的圣人是入道之人, 常驻于绝对领域, 等同于天地. 圣人不会认为有个’我’存在, 不会认为有个’世界’需要拯救.
万物和百姓, 皆是虚妄, 皆是游戏.
我比较喜欢用游戏打比方. 愿意玩就玩么, 何必劝导想玩游戏的人别玩呢?
玩个人生游戏而已, 影响不到绝对领域分毫的. 小我真没必要把自己太当回事. 如果他人存在, 他们玩累了或对本源感兴趣了, 自然会来寻求解脱之道的.
是头脑/心智造就了相对世界, 因而根本的解决方法就是:
绝圣弃智, 绝仁弃义, 绝巧弃利, 见素抱朴, 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
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
这一句很难被当今世界接受, 认为是愚民政策.
但站在绝对领域看, 一切安好, 何劳心智去追求什么.
从绝对领域出发的一些修行方法:
专注于背景和空挡: 视之不见, 听之不闻, 搏之不得
行善: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臣服: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放下: 为道日损 损之又损 以至于无为. 绝对领域的心’无为’后, 落到相对世界的行自然是顺应天地的’无不为’.
最轻松自然的一种存在状态:
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 不相往来.
放弃心智的追求和区别之后, 这就是最轻松, 最平衡, 最稳定的一种状态.
用物理学打比方, 就是封闭系统达到最大熵后的表现: 不再有任何能量差, 相互之间不再有能量交换.
佛教的很多方法是站在相对世界的角度进行传授的, 到后期才越来越从绝对领域的角度进行说法.
因而被后世诸多分别. 站在相对世界, 由于立足点不同, 自然看法不同, 一切复杂.

生命和熵
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 有宇宙热寂这一假说
假说的前提是把宇宙当成了孤立的封闭系统.
绝对领域不是孤立的封闭系统. 没有时空属性. 前提错误, 假设不成立.
生命, 是一种尝试维持和增加自身能量, 阻碍能量自由流动的一种形态.
生命是靠负熵维持的. 维持负熵是费力和不可持续的.
因而对生命体而言, 喜乐只可能是瞬间. 或早或晚, 你我都会体会到生命中的无常和痛苦. 这是其物理性质决定的.

生命的储能特性
非常有限. 如果说金鱼的记忆只有7秒. 那么人也就7年, 国家也就70年. 这个看中国历史的兴衰更替和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周期性重复就知道了.
时空是一体的. 对时间和空间的储能方式是相同的, 近场有效性极高, 远场失效.
我不清楚其具体的数学关系, 仔细研究K线图可以破解, 猜测和物理的能量形式相同, 是随时间和空间距离二次方衰减的关系.
无思无想, 无欲无念, 最自由, 最省力的路径, 是数学和物理中的各种平滑曲线.
百年一人提了一个非常根本的问题: 为什么闪电是之形的, K线图是以之字形前进的?
因为能量被暂时存储了起来, 随后被集中释放. 才产生了这种之字形前进的形态.
存储电能的是空气(电容效应), 而存储情绪能量的是人(贪婪和恐惧)
如果没有对比分别, 没有储能, 由物理学可知, 自然会选出一条平滑省力的路径.
入道的人, 住于绝对领域的人, 是心中无为而无不可为, 是不含任何目的性的自然而为.
只是住于这里现在. 而不对其它任何点进行判断比较. 这样才最省力, 没有存储任何情绪能量, 让能量无任何障碍的自由流动.
这种无障碍的流动自然就是平滑的, 圆满的. (正弦波或余弦波就是圆)

非善非恶和真善美
没有矛盾, 非善非恶站在绝对领域说话, 真善美站在相对世界说话.
在绝对领域: 非善非恶, 神魔一体. 杀人放火金腰带, 也是绝对领域允许的可能性.
天地不仁, 以万物为刍狗. 圣人不仁, 以百姓为刍狗.
天地和圣人, 是相对世界的背景, 并不直接参与相对世界的游戏.
不玩这个游戏, 就没有善人和恶人需要区分, 没有世界需要拯救.
善人恶人只是游戏中的角色, 世界只是一个虚拟平台.
在绝对领域这个背景看相对世间: 一切本是应是如是, 一切安好, 一切平等.
圣人在相对世界的表现, 从相对世界来看, 则必然是真善美.
圣人在相对世界, 是没有任何目的性和分别心的. 他看到的众生, 是角色背后, 和自己同属绝对世界的众生, 也就是自己.
那么, 出于自私自利目的才会有的”假恶丑”, 圣人从心到身, 都根本不会去认可, 去行为.
既然万物一体, 众生即我, 圣人或只是静默的慈祥的当个旁观者(只是角色扮演, 众生本质不生不死), 或善意的给不想继续游戏的玩家一些指导.
相对世界的众人, 基本只能接触到后者, 如释迦摩尼. 而老子属于前者, 拜守关官员关令尹喜强留, 方才留下一篇传世<道德经>.
对于依旧认为自己在相对世界, 想追求绝对领域的修行者:
正因为依旧站在相对世界, 并有一个目的, 才不得不说对错, 真假, 善恶, 美丑.
如果进入绝对领域, 何来真善美? 一切自然运作, 自然示真, 显善, 觉美.

修行, 业力与拯救世界

之前的我, 也发现很多修行之人, 觉得世界不够好, 众生太苦. 这个世界需要改变, 众生需要拯救.
这是善心, 但这个善还是落在相对世界出发的. 最多也只是对着虚拟世界的游戏规则在抱怨不公平.
真想救世界, 还是让自己先认清这个世界的本质, 我是谁? 我们是谁? , 再决定是否需要救吧.
站在绝对领域, 没有’我’, 没有’世界’, 也没有’救’. 没有任何主谓宾, 更没有定状补. 一切本是应是如是.
相对世界只是一场游戏, 一种可能性, 人们或开心或悲伤地玩游戏, 并不需要强行地叫醒他们. 在更高更细微的层面上, 这是他们自愿的选择.
而且人们随时有退出游戏的权力, 也有随时参与游戏的权力. 这种权力, 在每时每刻, 在每个当下.
就是这么的平等, 时刻给予每个众生无条件的选择权. 可惜机会太多了, 以至于人们习以为常, 不再认为每个当下都是新的开始, 新的机会. 而大多习惯性的在每个当下, 将自己的注意力摆在了未来或过去, 彼时或彼地.
离世专修与在世修行
都是可以的. 而相对世界本就是最好的道场.
要离世专修, 自己要想清楚. 如果是因为对世界失望, 在相对世界不快乐, 内心是一种躲避的, 换一个环境或体系的想法, 一样修不出什么的.
具体到见性和入道之人的例子, 离世和在世大致对半开. 只是有过离世专修的人会更出名一点, 人们更容易认同其修行成果.
圣人传道, 从来只是邀请而不是强迫: 如果你觉得玩游戏累了, 告诉你这只是一个游戏, 你有能力随时退出的.
觉得上帝或圣人不来改善这个世界, 就好比抱怨他们不来陪你玩游戏, 当你的陪练.
对上帝和圣人而言, 这个世界是虚的, 只是个游戏. 根本没有救的必要, 人们玩累了, 没兴趣了, 自然会想着退出.
“普渡众生”是一个最大的妄想! 没有任何众生需要某个人来渡, 也没有任何相对世界的人有这个能力.
修行, 先自渡, 再来决定要不要改变世界. 其实, 渡己即渡世界. 是境随心转, 心落到哪里, 就体验什么.
而所谓的相对世界, 说是虚妄, 但也一直都在, 始终保持着所有的可能性. 一切取决于心. 如果心要落入相对世界, 就会来体验相对世界的苦乐.

轮回与业力
都是头脑的产物, 落在相对世界的范围.
修轮回, 消业力. 都是头脑的有所求, 有所比较, 有所分别.
站在绝对领域, ‘我’非实有, ‘世界’非实有, ‘轮回’非实有, ‘业力’非实有.
一些比喻
对于绝对领域, 任何文字和信息都只能从某个面向来接近它.
‘道’: 道可道, 非恒道. 绝对领域不可描述, 能描述出来的都不是’大道’
‘梵’, ‘一’: 绝对领域是绝对, 是整体, 是全部, 是所有.
‘无’: 绝对领域不可认知, 什么都没有, 什么都不是.
‘无穷’: 绝对领域是无限的. 即是无穷小, 又是无穷大, 即是无穷宽广, 又是无穷细微.
‘意识’: 相对于物质而言, 是绝对领域为主, 从中产生相对世界.
‘不二论’: 从相对世界出发, 表明绝对领域不能用二元对立来描述和理解的. 是绝对的, 一元的, 称为’梵’.
从绝对领域来理入, 一切毫无矛盾. 就如看太阳系, 采用日心说假设来理解, 是非常简洁明了的理论.
从相对世界来理入, 处处冲突, 处处困难. 就如看太阳系, 若采用地心说, 就需要均轮本轮这一套复杂的理论, 难以理解.
大海和海浪: 大海代表绝对领域, 海浪代表相对世界
影院和电影: 整个影院, 包括幕布, 观众, 演员是绝对领域. 为便于理解, 也会说幕布代表绝对领域. 电影代表相对世界.
我是始, 我是终; 我是α, 我是Ω; 咬尾蛇. 都用来比喻绝对领域包含一切.
用一维的实数域做粗浅的比喻
人们的认知过程:
1,2,3,4,5,6,7,8,9,10 十个手指头数数
1,10,100,1000,10000 加法变乘法
0.5,0.25,0.125 对半分, 小数
对半分, 无穷尽也. 无穷小
0 ‘无’ 的观念
-1 负数
+∞, -∞ 依然需要一个方向和判断, 如比大还大, 比小还小.
那么: 无穷是什么?
当没有参考对象时, 这个符号是完全没有意义的.
只是习惯上会将其认为是正无穷.
如果局限于实数域, 无穷的含义就可以这样解释:
是’一’: 指代整个实数域
是’无’: 没有什么意义
是’道’: 能表示出来的数字和关系, 都不是无穷
是’始’和’终’: 从正无穷到负无穷, 从无穷大到无穷小, 从表示无的0, 到表示有的一, 一生二, 二生三, 全都在无穷之内.
由于它本身没有参考系, 它什么都不是, 又什么都是. 基于本位法, 二元对立的头脑是无法完全正确的阐述其性质的, 一说就落入局限.
通过了解 无, 无穷小, 无穷大, 正无穷, 负无穷. 大脑又好像可以稍微理解到:
既是无穷小又是无穷大, 非空非有, 非非空非有, 这种矛盾词汇的内部合理性. 理解到大概就是”全部”, “所有”, “一”, “包含一切”.
这只是个一维的举例. 从维度扩展开来, 绝对领域便是没有维度的维度, 是无穷的维度.
因而在相对的物质世界, 从可以接受的科学起步, 在极大尺度和极小尺度了解一些知识, 可以扩展自己思维的开放程度, 从而对’道’的理解有所帮助.

宇宙的浩瀚
物质的空无属性
历史的轮回
生命的无常生灭(从地球起源看起)
科学发展史中, 参考点和视角的不断变更.
交易市场的本质: 是物质? 还是意识?
虚拟世界: 是物质? 还是意识? 元宇宙欺骗了所有感官之后, 元宇宙内是物质? 还是意识?
我们本就在元宇宙中, 居然还要再套一层元宇宙.
更直白点, 可轮回转世的灵体, 也还是一种元宇宙.

水流的比喻
水流, 率性自流, 高山沟壑, 自由往来.
水压, 一个人为的观念, 如果没有人们的观察测量, 哪个水分子会有水压的观念? 它会觉得另一个水分子比自己高或低, 从而产生自卑或傲慢吗?
这个水分子也绝对不会想着: 我从洁白的雪山而来, 如今落入这泥垢之中, 好凄惨啊! 我好想挥发到空中, 离开这污浊之地, 这样就得道了吧?
情绪来源: 空间上与他人比较, 时间上与过去未来比较, 从而产生压力. 如果专注于当下, 承认只有此时此刻为真实不虚, 头脑的运作也就自然停止了.
每个水分子只是流着流着, 顺着大自然的安排, 或急或缓, 或浅或深, 或明或暗, 或死或活. 毫无比较心的流淌着, 自由着.
唯有这样, 水流才会表现出圆润, 平滑, 灵动, 顺遂. 有接近于圆的这种特质.
再去看看人性勾画出的K线图, 处处有棱有角, 费力, 折腾, 突兀.
但说到底, 圆润或棱角, 也只是本是应是如是, 没有好坏之分, 都在’道’之中. 有人喜欢平滑长久的渐变, 自然就有人喜欢陡峭的直上直下.
正如有句名言”混乱是阶梯”, 还有人盼望着混乱呢. 只是这些人多半只想着踏着混乱直上云霄, 而不太愿意承担注定的飞流直下三千尺.
从频率和波动的角度看时空问题.
用波动看世界. 世界是一个全频域的波函数. 从负无穷到正无穷, 涵盖所有的频率.
由信息论的采样定理可知, 采样频率至少是被采样频率的两倍.
人观察人, 总是不稳定; 人观察人组成的社会, 就能发现其内在规律, 社会发展有其重复性.
观察个股或庄股是不稳定的, 如果观察指数, 就要稳定的多. 交易市场有其内在规律, 甚至无视战争而有独立的走势.
而前沿物理的研究方法是: 用同尺度的粒子轰击粒子…
人类观察世界的范围极其狭小, 高度依赖于光线所在的频率.
用’高’频率的光, 去观察’低’频率的木头, 石头, 泥土等物质世界, 产生了唯物的观念.
然后用 ‘唯物’ 来解释这个世界, 认为 ‘火’ 是物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形态, ‘空气’是分子.
并不断的尝试找最基本的’物’, 也就是基本粒子, 结果求了个空…
那么换个思路, 没有物质, 相对世界的一切都只是变化/波动.
只是波动有快有慢而已.
‘我’这个生命在变化, 观察着变化较’慢’的木头, 石头, 地球, 认为其是’稳定’的.
观察到快速变化的’火’认为它是’不稳定’的.
观察到对能量流动阻碍较小的, 称为非生命的.
而阻碍能量流动, 努力维持和扩展自身形态的, 称为生命体. (负熵)
时域和频域的转换, 著名的傅里叶变化
如果频域是无限的一个面(无穷小到无穷大的频率, 所有的振幅),
那么转换到时域, 就只能是集中在0点上的一个奇点.
也就是无时间性, 无空间性的一个点.
这样, 从时空上来说, 就是无和空. 从频域上来说, 就是无穷和全部.
一体两面, 毫无矛盾.
从电路和信号的角度来比喻.
从电流的角度看, 也是一样的, 而且模拟电路已经用数学的方式表达了出来.
电流如水流
电容如大坝可用来储能
电感阻碍频率变化
选频电路, 将一个包含着无穷潜能的背景噪音, 提取出一个特定的频率.
这是收音机的基本功能, 调频就是接受放大特定频率的信号, 然后播放出来.
大脑的工作机制类似于收音机.
只愿意接受特定的信号进行放大.
然后还认为这放大了的信号是世界的全部, 是唯一的正确和实有.
基于这个放大了的局部, 再对其它信号进行分别, 有了’好和坏’, ‘对和错’.
而对无处不在的, 包罗万象的潜在信号, 将其称为背景噪音, 置之不感.
从相对世界的知识出发, 头脑也应该保持开放, 多接受不同的信息和频道.
这样, 才不会落入自己的固有思维和频道, 一辈子跳不出来.
回到实数域的比喻, 也就是让我们的思维接触正数的”好”, 对负数的”坏”也表示理解. 再看看世界”空无的0”, 以及”无穷大”和”无穷小”.
如果能倒过来想想人类观察世界的局限性, 以及大脑分析问题时二元对立的本质. 也就不会再对一切颠倒的绝对领域的一些说辞那么地排斥了. 至少可以承认无法肯定, 但也无法全然否定吧.
神奇的是, 当我们放下大脑对信号的放大评判作用, 我们的感受会变得灵敏, 能接受到更多的潜在信号,
这表现出来就是特异功能.
但即便是特异功能, 也只是信号的一小部分, 而不是那个全频域的背景.
修行要做的, 是放下头脑这个选频放大器, 只在必要时偶尔打开, 而让放下成为常态.
无条件的信任和放下, 也就离绝对领域不远了. 某一刻或某一辈子, 便会彻底融为背景.
相对世界一切问题的根源, 是由大脑产生的.
最初, 大脑的记忆分析能力, 只是为了让生命生存地更舒适, 更长久.
不知不觉, 大脑对身体取得了大部分的控制权. 直到身体累垮了, 才会惊醒到”我应该好好对待我的身体”
最初, 人们同意让权力集中, 也是为了更好的合作和御敌.
不知不觉, 权力对内予取予夺, 控制了大部分的内部成员. 直到内部矛盾不可调和, 爆发武力冲突和对外战争, 最终瓦解.
最初, 人们同意使用货币是为了让货物流通变得便捷.
不知不觉, 由于货币的通用属性, 成为了为资本增值的工具, 分化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 直到内部矛盾无法转移和调和, 爆发经济危机甚至战争.
只有当人类的大脑进化到无思无想, 回归到本就轻松自在的领域, 相对世界的这些问题才可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
物质世界早已足够丰盛的让每个生命 实其腹,强其骨, 安度一生.
问题的根源只在过于活跃, 过于自我中心的大脑. 因而需要 虚其心,弱其志.
社会发展的趋势早已注定. 急是急不来的.
中央集权制度会盛极而衰, 绝对的权力产生绝对的腐败, 人们会把权力关进笼子里.
资本主义制度会盛极而衰, 绝对的资本产生绝对的贪婪, 人们会把资本关进笼子里.
人类的世界, 终有一天也会 无城无府 无尔无我 天下一家 治臻大化
回到个人, 有初心和兴趣的话, 还是让自己体验到, 落回到绝对领域最重要.
这会解决所有的困惑, 化开所有的不解, 消融所有的不安和恐惧.
修行很容易. 因为没什么复杂难懂的方法, 专注于当下, 臣服于当下, 加上参让意识回转, 也就说完了.
修行很困难. 难也就难在信和行. 如果没有大脑的分析和质疑, 信到底, 行到底, 就足够了.
整理完此文, 也算对自己之前困惑的一个解答.
之前就决定了”弃智绝圣”, 亲自做个修行的实验.
写完此文, 就毫无困惑的放下头脑的一切思辨, 带着心中的信仰, 一路生活到底, 修到底, 行到底.
这里面有很多头脑的东西, 也无所谓. 自己觉得清楚了, 无疑了, 也就够了. 现在放下便好.

推荐书籍和影音

以下是我个人比较推崇的作品, 大多是从绝对领域的角度来写的.

杨定一: <全部生命系列> 书籍, 音视频.
从相对一路切换到绝对. 总有一个角度适合我们.
艾克哈特·托勒: <当下的力量> <當下的覺醒> <新世界:灵性的觉醒>
拉玛那·马哈希: <走向静默 如你本来>
室利·尼萨迦达塔·马哈拉吉: <我就是那>
尼尔·唐纳·沃许: <与神对话> 三部曲
这是从相对世界出发写的书, 因而较为容易接受和理解.
接近原版的古籍: <道德经>, <心经>, <金刚经>, <长部 (佛经)>, <坛经>, <四福音书>,
没有全部看过, 版本的选择参考了灵天赐的推荐.
<帛书老子校注> 高明
<汉译巴利三藏·经藏·长部> 中西书局
<敦煌坛经读本> 邓文宽
<心灵牧歌:《四福音书》鉴赏大全>(全三册), 重点看耶稣说的话.
2022年4月19日补充: 李尔纳·杰克布森 (Leonard Jacobson)
见性的体验
<回到当下的旅程> 书有很多, 但翻译成中文的不多.
2022年4月19日补充: 收集的作者, 核心的内容和观点都是类似的.
杨定一: 出生台湾, 7岁移民巴西, 成年后主要往返于美国和台湾. 儿时有基督教背景.
艾克哈特·托勒: 出生于德国, 毕业于伦敦大学. 定居于加拿大. 无宗教背景.
李尔纳·杰克布森: 出生于澳大利亚, 定居于美国. 有基督教背景.
拉玛那·马哈希: 出生于印度, 青少年时期自发的觉醒, 后定居于神庙.
室利·尼萨迦达塔·马哈拉吉: 出生于印度, 吸着烟, 开着杂货店, 过普通人的生活.
上述五位的生平基本是相互独立的 (马哈拉吉知道马哈希, 但他的上师不是马哈希), 他们各自基于自身的”觉醒””开悟”的经历, 表述出来的内容和观点是高度相似的. 而且都会否定特定宗教, 或者肯定所有宗教的核心方法.
可以认为是各自独立验证了修行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