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思圣经原稿无误论

本文摘自林荣华教授的《活画圣经,活出真理》一书第22章。讨论的是西方教会,但我们传福音时也有所涉及,即把“圣经无误”的教义当作福音的一部分。这很危险,因为人家稍微深入看看,就会发现这样那样的“错误”,你让人家就不信你的福音了还是怎样?林博士的这本好书值得宣传一下。

圣经原稿绝对无误论这一教义在西方教会福音派中引起争议,本文探讨其原因,并在结尾提出建议,呼吁华人教会改以提摩太后书三章16-17节来取代这一条教义在信仰宣言中的功用,因为是直接引用神的话,比使用人为的教义更尊重圣经的权威,更能呈现圣经的原貌,且可避免华人教会将来卷入这场争议,影响华人在圣经研究方面的发展。

有人将教义或信仰宣言当作诠释圣经的“指引”,也有人以其来制定一个诠释圣经的“框架”。“指引”提供一个前进的方向,鼓励前去探索未知的世界,“框架”则是标明界线,超越界线就要被贴上标签。圣经原稿无误这个教义是“指引”还是“框架”?这个教义被许多信仰团体列在他们信仰宣言的第一条,是上个世纪才开始的现象,特别是在福音派中。

这个教义是为了对抗从启蒙时代以来各种怀疑圣经的论调而产生。一些人认为圣经中若是有小错误或不一致的地方,岂不是不可靠吗?这是纯理性讨论的必然结果。然而,这种框架所衍生出来的问题比它预期想要解决的问题更多,特别是强调或坚持用“无误”(inerrant)这个字。圣经中大都用正面的字或词来描述圣经的宝贵及功用,例如耶和华的律法全备,能苏醒人心,耶和华的法度确定,能使愚人有智慧(诗十九9),而不是用“无” 误这种负面的表达方式,来否认圣经中有任何负面的现象存在。这种措辞反而容易招来“此地无银三百两”的怀疑,并且明显不是来自圣经的思维方式。

圣经中所反映的主要是希伯来(犹太)的文化和思维方式,和希腊人罗马人不同,而西方文化主要是传承希腊罗马文化。希腊人注重定义,罗马人注重原理,犹太人则注重实用。就圣经原稿无误的议题来说,由于我们天天用来灵修,查经,讲道,护教,传道所用的圣经都是译本,而翻译的过程无论译者如何力求信雅达,难免包含了译者对该段文字的诠释。所以严格来说,我们今天对圣经真理的了解是来自第二手资料(译本)。因此,跟我们切身比较相关的议题应该是,我们手上用的那本圣经有没有错误,可靠不可靠,而不是几千年前的圣经原稿是否绝对无误。

如果圣经原稿还存在的话,也许将来我们得见庐山真面目,但现在圣经原稿无误的教义只是一种出于虔诚的理论,并没有实物证据。坚持这个教义的精神可佳,但它也会影响圣经的研究。按照人的理性,上帝逐字启示给圣经作者,圣经中完全没有作者自己的思想意志诠释词汇风格,或其它任何人为的处境和因素,每个字句都一次直接从神而来,这才最能保证圣经权威。然而事实是,神也用第二手资料来启示真理。

比如,路加福音起头明讲该书的内容是用收集来的资料编辑而成。由于他没有亲自跟随耶稣,又不是在巴勒斯坦长大,所以书中有些地方反映出他对当地的地理不太清楚,把加利利写成犹大,这是可以理解的,也不影响书中所要表达的真理的可靠性。再如,出埃及记提到神的名字耶和华,是神特别向摩西启示的:… 我是自有永有的(I am that I am即耶和华),但是创世记多处反映出他们早已知道神的名字是耶和华。这说明摩西五经并不是一时、一地、一人、一次之作。这又何妨呢?只要是出于神,无论作者是谁,都是我们脚前的灯,路上的光。圣灵借着圣经的译本向我们说话,仍然等于神直接给我们启示。

总之,使用“圣经原稿无误”来为圣经权威辩护,很难达到预期的护教功能,反而掉入理性的陷阱 。它有如下三个缺点:1)没有人见过圣经原稿,2)强调绝对无误时,只要圣经中有任何一点不一致或小差别,要攻击圣经的人都可振振有词,3)这种措辞容易让人把焦点放在圣经的字句,而不是精意。

今天许多基督徒泛泛地谈圣经无误,忽略“原稿”二字,以致言下之意似乎无误的是任何版本,因而在基督徒之间造成不必要的困扰纷争。每当一本新的圣经译本问世,总是有人批评翻译的人想更改神的话,这也是当初提出圣经原稿绝对无误论的人始料不及的。